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一章,宰我可能对施行仁德有怀疑,因此,假设了一个刁钻的问题来问老师,然后孔子给予了回答。“井有仁焉”中的仁字,有三解,一说仁即仁人;一说仁为仁德,一说仁通人。宰我的问题是,仁者,如果告诉他,井里有个人(或者仁人,或者仁德),他会不会跟着下去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刁钻、很极端。孔子很不满,回答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前往救人,但何必非要跳进井里呢?君子可以受骗,但绝不会被愚弄。
这句话里,“可欺也,不可罔也”可谓经典。仁人君子有仁德,他们善良正直,可以杀身以成仁。因此,小人可以利用其善良正直,打着施行仁德的旗号,来欺骗仁人君子,但是,有仁德的仁人君子绝不是笨蛋,你拿不合情理的事来蒙诳他,他会被愚弄吗?即如宰我的问题,井里有人也好,有仁人也好,有仁德也好,君子会去的,但是君子会笨到跳下去吗?人未救得,而己陷于井?君子这受骗,正是由于其善良正直。对这个问题,孔子也说了类似的话,那就是: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之以非其道。孔子对宰我不满,便是因为宰我的问题,是对仁人罔之非其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