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那边,是永远无法释怀的牵挂!
因为牵挂,默默把“爱”记在支教那年!
从那年到今天,爱,从未断线,或至终老,都将无法断线……
《和爱一起成长》是一本关于爱的教育叙事。记录的是曾笃学老师作为“三区”人才支援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到陇南西和支教的一系列故事。说是故事,其实也看不出完整故事的痕迹,更准确地说,是支教生活的零星片段,片段里是温暖岁月,岁月里是真情大爱。
这里,有“初来乍到”的“斗争”、迷茫,有“雨天停电”的无举无措,有“水痘大战”的惊险与感动;
这里,有“分层教学”“上大课”的甘苦,有“作业积分制”“我的音乐课”的尝试和挑战,有“成绩出来了”的欣喜,也有“孩子,让我怎么帮助你”的无助;
这里,有“大锅饭”及“我做理发师”的快乐,也有“给老鼠收尸”的困窘;有“静待花开”的憧憬,更有“乡里乡亲”“送别”“又送别”的难分难舍……
也正是如此,这些个零散“故事”,才似乎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那些完整故事带给我们的印象。恰恰,《和爱一起成长》正是支教生活中最真实的“那一面”,没有粉饰,没有雕琢,有的只是真朴、真情和真爱。日常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写课堂上的故事,写课余后的生活,写教学中的尝试,写教育中的细节,写最真实的体悟,写最动容的成长……“原汁原味”地呈现教育现象,这,不正是教育叙事的原初动力和价值旨归吗?它沉淀在教师的每一次教学,沉淀在教师每一次成长中,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呈现教育意义。所谓“小叙事”来繁荣“大教育”,大概正是如此吧。落笔于文字,凝思于心间。透过故事你分明看见,群山环绕中,在那儿支教的曾老师和他的孩子们,在那儿生活着的老师和乡亲们,他们围坐一起,在家乡特有“罐罐茶”或“野草莓”浓郁的芳香里,或山坡上,或田埂下,从春到冬,从三月到十二月,将一个个真实动容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这一年的教育生活像画卷一样慢慢展开……
湛蓝的天空、芬芳的泥土、简陋的宿舍、粗淡的茶饭、朴素的乡亲、纯真的孩子,一切是那么清新和自然。如同人们喝惯了牛奶咖啡,才发现,原来那儿的“罐罐茶”更入味;如同人们看惯了灯红酒绿,才发现,原来山那边才是最美的风景。
很有缘,去年九月,我们师徒二人及工作室团队一起踏上去西和的路,他是无限牵挂他生活过的那座村小和那座村小里的三五十个孩子,一再邀我同去送教的。山川幽静、梯田层层、花草含笑、羊群祥欢。足足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回望一弯又一弯盘旋的山路,也许这个时候,你才会读懂边远山区教师从教的艰辛、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那如磐的初心;你才会读懂支教老师远隔千里离家的牵挂、在肩的使命,还有那一份沉甸甸的教育责任。即便是想家悄悄抹泪,那眼泪也像春天一样光明!
一个择善而行,把支教当作快乐和享受的人,是敬业的,也是幸福的。
永远笔耕不辍,坚持把日志当作每天的生活和习惯,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修养。
教育叙事研究者王维审曾说,不管用何种方式,只要生动讲述了一个人的教育故事,捕捉到人物间心灵的颤动,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给读者精神的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叙事。《和爱一起成长》就是在短短一年的支教印记中,用文字捧出了一段段打动人心的故事。老师以叙事方式重述和重写着那些能够导致自己觉醒和转变的教育故事,不断“探索实践——叙述记录——反思整理——追问提升”,使教育教学与学习、研究合为一体,这正是一个教师应有的专业工作方式吧。那里记录了一个老师的最初愿望、最真体验和最美时光。我把他打印来的每个故事和每页文字仔细阅读,回家躺在床上慢慢回味。一个平凡的支教老师,用平凡的故事,将大写的“爱”字,书写在支教的讲台上,书写在关坝小学每一位师生的美好记忆中,也书写在教育共同体这块根深叶茂的沃土之上……
我相信,每个黄昏,日幕降落的静静时光里,他必须要做的,就是打开电脑,在跳动的键盘里找寻一片生活的斑斓,以一个教育者的宁静和从容,去捕捉乡村教育中那一道道真实而美丽的原风景,让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给自己的生命添一抹明媚和亮色!
走进大山支教,磨砺人生品格,对其生命历程来说终将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我同样相信,当告别这块土地,隔着车窗,看到大山里的老师、孩子和乡亲们自发地排着队,含泪挥手为他送行时,他的心早已留在了西和这块温热的土地上……
我感动我感怀,所以,我抒写我致意!手捧这本散发着爱与墨香的书稿,我有理由相信,《和爱一起成长》足以带给你一份萦绕于心、不易释怀的牵挂。我也相信,初心与爱,永远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