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年轻的淑文老师把绕口令这一古老的语言形式引进现代课堂,带领孩子们走近绕口令,剖析绕口令,编写绕口令,师生精彩的演绎把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老师对教材内容把握准确,设计新颖巧妙,课堂驾驭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江山代有人才出,吾辈只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叹不如。听完课,我也一直在追问:一堂课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从教什么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其价值侧重在内容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还是形式所蕴含的表达价值,或者可提供做某种所操练的材料价值?这三个方面整合起来的侧重点分别是精神思想、表达智慧和阅读方法。这堂课三者兼而有之。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认识。
1.深挖教材内容,了解语言起源。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语言不灭,文化将存。我国有着丰富的语言宝库,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到汉乐府诗集到南北朝骈文到唐诗宋词到元曲到明清小说,再到民间的俗语俚语、谚语、顺口溜等形成了庞大的语言系统,自下向上发展,承载着我们的个人信仰、社会制度、民族文化。而绕口令是一种民间传统的语言游戏,它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的、有趣的语韵,快速念出,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强烈,妙趣横生。这节课教师首先出示一个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寻找故事中暗藏的玄机,学生一下子发现绕口令隐藏其中。老师随机讲述绕口令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与民族语言发展的关系。这种平等、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立,使得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生动有趣的绕口令的语言环境中,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为学习新知识搭建最近发展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增强对民族语言的热爱,为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课堂个性初现雏形。深挖教材,了解语言起源这一环节使课堂有了新的温度,大气而丰富。
2.迁移教材内容,感悟语言特点。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人。”语文课程丰富的语言对学生语文实践、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思维发展、培养良好的语感等语文能力的形成起着深远的作用。郑老师首先由“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了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这则经典绕口领引入,通过试读、练读、观察得出绕口令的特点:绕口令是中国民间语言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学生此时对绕口令已经有了初步印象。接着,再迁移出从古至今各种各样的绕口令,如对偶令、交换令、数数令、比比令。由教师范读、个人自由读、同桌对读、小组合作读、比赛朗读等形式进一步了解绕口令的语言物点:原来绕口令的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盈,不仅是一种民间语言游戏,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为后面的创编绕口令注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学生对绕口令的语言特点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读起来更容易,更有韵味。这种积累和感悟、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使他们在不同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迁移教材,感悟语言特点这一环节使得整堂课有了新的宽度,灵动而丰满。
3.拓展教材内容,发展语言能力。
课堂上学生喜悦的眼神把上课老师和观课者推到人生的极乐时刻,让我们获得一种罕有的成就感,也容易被眼前的短暂美好场面所迷惑。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却陷于机械、枯燥、乏味以及自我怀疑之中,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教学更难琢磨、更难把握的事情了。课堂教学的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如何获得?淑文老师今天上的是展示课,也相当于优质课,一位久上公开课的老师这样告诉我们:“选公开课,第一感觉最要紧;没有感觉的课文,千万碰不得。”也就是说,为了上好这种课,教材是特选的。这也说明了课堂上即使出现刻板、枯燥的场面也不能全怪老师,因为老师与教材之间的眼缘和灵犀很重要。这节课的教材绕口令选得非常好,可进可退,可攻可守,退就是贴着地面行走,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绕口令的特点和形式,能读出它的韵味和节奏即可。而进,那就是以绕口令为原点进行发散,拓展,深挖出教材的学习价值。淑文老师选了后者。
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在学生了解绕口令的起源、语言特点、呈现形式、朗读技巧、种类后,最后对教材进行拓展,出示两道练习:续编绕口令和根据关键词创编绕口令。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即兴创作绕口令,学生兴致盎然,编出的绕口令有数字令、对偶令,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文字能这力这样描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材拓展不仅使学生对语言的把控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很好的体现,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同时也是绕口令这一民间语言形式能传承下去的希望。拓展教材,发展语言能力这个教学环节使得整堂课一气呵成,环环相扣;使得整堂课有了新的深度,深刻而奇崛,把课堂推向高潮。
绕口令是一门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是语言训练的好教材,教师对这一点理解透彻,训练到位,但是任何一门语言语形式都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性,如鞭挞假、丑、恶,歌颂真、善、美,绕口令也不例外。这节课在这一方面体现不够明显。如果能把绕口令和其它的民间语言形式进行关联,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突出绕口令的文化认同,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大气而厚重了。
教材是潜在的文本,只有利用教材,接近文本的核心价值;师生与教材文本对话融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文本,确立文本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材是一本“学本”,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强调对话过程,最终学会对话和创造,迈向更人文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