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惠书屋简友广场读书
《论语》讲堂留影86(上)

《论语》讲堂留影86(上)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1-13 13:21 被阅读0次

    2023-11-14 八十六课(上)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语音整理
    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章仍然是在讨论孝道。如果我们对前面《学而篇》第十一章还有印象的话,大家会觉得这一章的内容很熟悉了。
    在《学而篇》第十一章,我们曾经讲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两章所记的内容是一样的,只是文字有多有少的区别。
    所以这一章呢,我们就不再多讲。但是,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还是要提示一下的。第一点,就是《论语》的编撰工作,从技术上来讲是比较粗糙的。从我们现代编辑学来说,两个章节的内容出现了雷同,这个是一个硬伤。但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呢,也意识到《论语》所记载的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是真实可信的。孔子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随侍的弟子,应该是各有所记。但是呢,记得重点,记得多少,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所以在后期编撰整理《论语》的时候,因为这个内容比较重要,所以前后都被收录过,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那这一章呢,我们就补充这么两点。

    孙中兴详解

    这章和《学而篇》的后半段重复,我就将旧作稍作删改,放在下面。不过这章也许和《里仁篇》可以相互补充。

    孔子说:“如果当儿子的能够长久遵守父亲的善道,那么就是当儿子的人能笃守孝道的表现。”

    这章有几个现代人可能会困惑的问题:

    首先是“三年无改”的孝道的道理,孔安国最早就定了调:“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父没,乃观其行。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于父之道也。”

    这里衍生出一个问题:如果父道守善,“三年无改”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父道不善的情况难道也要“三年无改”?

    皇侃认为《学而篇》第十一章的主旨不在于“父政之善恶”,只是论“孝子之心”。他进一步阐述:“若人君风政之恶,则冢宰自行政;若卿大夫之心厄,则其家相邑宰自行事,无关于孝子也。”他认为这是君王诸侯等统治阶级的事情,和孔子要讲的父子之间传承的孝道无关。

    从皇侃开始的古注都一致认为:如果父道不善就要改。刘宝楠引用过《易经》“干父之蛊”(纠正父辈做错或没做好的事)的话,还引用了汪中的举例,其中提到大禹治水,就没跟随其父鲧的做法,周代奉命监管殷商遗民的蔡叔的儿子也没跟着老爸叛乱。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多说。都是有些读者把孔子的话读死了,才需要前辈费唇舌解释,特别是衍生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样绝对的话,展现出中华文化中不知变通的“愚孝”。我们应该都分得很清楚,平日大家说话讲的都是在常情和常理之下,如果是特殊状况,就另当别论。

    此外,这是特指统治阶级应该如此,还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一体适用?

    孔子在回答子张的“高宗谅阴(守丧期间),三年不言”时,回答“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宪问篇》14.40)。关键就在于这个“人”是指贵族还是一般人。

    曾子夸奖过孟庄子难能可贵的孝行,虽然没有明白说到这是“三年之丧”,但是说到他“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子张篇》13.18),应该就是本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指的也是贵族。戴望说:“礼:诸侯世子三年丧毕,服世服,上受爵命于天子。”孟子自己将尧、舜、禹的彼此继承过程也当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解释(《孟子·万章上》)。就像《礼记·中庸》在称赞过周武王和周公的“达孝”之后,紧接着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这里的“人”应该就是“父”),也可以当成呼应此章的主旨。总之,我认为孔子谈论的主要应该是指公领域的事情,泛指一般人是适应现代生活的解释。不过,这种想法的流弊变成“祖宗成法不可变”,也就是酿成中国近代改革来得太慢的思想根源。孔子思想被认为守旧和落伍,和这种解释不无关联。

    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三年”?这是因为“昼寝”而被孔子痛骂过的“宰我”质疑过的问题(《阳货篇》17.21)。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一年”就好了。他以孔子经常强调的礼乐为理由来质疑:如果三年之丧则无法修礼乐,就会有礼崩乐坏的恶果。孔子一开始还对这个列名“言语门”的弟子发挥耐心来导引他,说了“小孩生下来要三年才能够免于父母之怀”,企图诉诸他“感恩的心”,没想到他竟然不上孔子的当,直接呛孔子,他就算是守丧一年也不会心不安,让孔子气到不行。

    孔子的“报恩论”之外,也有“称情别亲疏贵贱论”这种情感和制度配合的思考方向:《礼记·三年问》说:“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这是三年之丧为礼的用意所在。

    后来也有人质疑孔子说的“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这种说法。墨家更反对孔门“厚葬”和“久丧”的规矩。各位想看看孔门怎么大搞丧葬之礼,可以看附录中引用的《礼记》的相关文字。后来专制王朝的官员父母亲过世都得返乡“丁忧”,也是这种理论的具体运用。现在看来都过时了。

    我认为说了这么多,重点恐怕还是孔子希望后来的统治阶级都能够回归尧舜“公天下”的“父之道”,作为真正的“政治孝子”;不能落实“公天下”的后世统治者,都是尧舜的“不肖子孙”。

    最后再强调一下,这里说是“三年无改”并不是永世不得改,改与不改之间,有着守正和与时俱进之间动态平衡的掌握。这是守经达权的智慧。

    铎罡 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86(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qd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