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是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的孟子。他的民本、仁政、道德思想都对现在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本文中我们要探讨的是孟子背后的女人——孟母,可以说没有这样一位母亲,绝对不会有孟子的成就。下面我就从5个故事来说明。
1.孟母三迁
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可能有人会好奇,怎么只有孟母,孟父呢?据记载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所以孟子三岁丧父跟随母亲生活。孟母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继承父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
孟子家最开始住在坟地旁边,每当死人的时候就会有人哭丧办丧事,孟子跟着哭丧队伍后面跟着学,孟母看到之后很生气,如果孩子这样长大,那岂不成了哭丧专业户,所以她毅然决然要换住所。
第二次到的地方是集市,四通八达,人来人往,街上生意兴旺。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住在街上还是个很好的选择,见多识广,可以尽快了解各种先进信息。而且住在街上的人大多有一个厉害之处就是——砍价。不仅能砍价,而且还能砍的一片祥和,这是很难得的。这不是做生意的好苗子吗?但是坏就坏在了这个地方,孔子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天天学砍价那不就是小人了,孟母想培养的是君子啊。
第三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看着孟子跟着教书先生摇头晃脑的背书的时候,孟母觉得终于选对地儿了。其实很有意思,孟母选择了学校旁边,今天的父母呢,不都在争先恐后的购买学区房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孟母是第一个选学区房的人吧!
这是第一件事情,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这对很多父母来说相对容易,但我们接下来再看孟母还做了什么呢?
2.断机教子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这应该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孩子不好好读书,父母是怎么做的呢。部分可能直接暴力解决,当然也不乏有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讲道理的。同样是让孩子学习,孟母巧妙地直观地运用了一个类比,形象鲜明,当孟子下次不想读书的时候就能想起那剪短的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而且孟母伤心的哭起来,这不正是动之以情吗?其实教育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的提醒和重复,只要一次深入人心足够。
3.割肉啖子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提到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建议说这个故事应该给父母好好看看。从小到大,父母做了多少违背诚信的事情。过年的红包我替你先管着,等你要的时候就说那都是我发出去的钱。这次考试考好了,我给你买玩具,考好了他会说下次考好了再买,或者学习本来就是你的事情,你还好意思要东西了?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父母可以说话不算数,但是孩子必须要。父母可以不诚信,孩子一定要诚信。
如果前三个故事你觉得还没有那么佩服孟母,我敢保证第四个故事绝对让你五体投地。
4.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无所防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古代人是很看重的礼节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代正式的坐的方式是跪坐。而孟子妻子的方式对家人或者朋友来说都是很没有礼貌的。所以孟子这么一个看重礼节的人肯定看不过去想休妻。但这时候孟母的反应简直出乎意料。一般单亲家庭的母亲和儿子会联系的比较紧密,有些婆婆不能接受另一个女人走进她和儿子的二人世界,前段时间的买凶杀儿媳的婆婆更加可怕。但是孟母在儿子对儿媳不满的情况下并没有统一战线指责儿媳,而是公平的看待整件事情。你自己在进门之前都没有做到礼节,还怎么去强求他人呢?
同时使我佩服的是孟母居然知道《礼经》的内容,古代读书的人是很少的,女子读书更少。后来我去查了孟母的资料,有的提到孟母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不知道这一信息的准确性有多高,但是能懂儿子的学习内容并和儿子进行探讨的母亲已经足够伟大。
在儿子和媳妇闹别扭的时候客观冷静的看待事实,而不偏袒自己的孩子,懂得孩子的学习内容并和他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各位父母,你们能做到那种程度?
5.劝子远行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年老的时候大多父母都希望儿子女儿能够围绕身边,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孟母做了自己的选择,正是这样的远见才促成了孟子后来的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存在。
课堂上讲完孟母这部分之后,有学生很感慨地说她要有这样的母亲就好了。可是,能不能遇到这样的母亲全看缘分不是么,谁知道会遇到怎样的母亲呢。如果遇不到那就自己成为这样的母亲吧!
注:文中故事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