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国学与传统文化人文社科
无人可救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25)

无人可救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25)

作者: Shinseki | 来源:发表于2018-07-10 20:38 被阅读71次

第二十五 场无人可救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须菩提,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要普渡众生。须菩提,不要这么想。为什么呢?如来不是码头,谁也没渡。”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如果有众生是如来渡的,那如来就回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迷宫里。须菩提,如来也经常说‘我’,实际上呢并不存在‘我’;只是一般人认为真有一个‘我’呆在那里。须菩提!一般人,如来说那也不是一般人,只是名字叫做‘一般人’。”

佛爷在前一场说了受持此经,为他人解说,福德无可比拟。这一场呢踩下刹车告诉须菩提说不要心存“度人”的念头,和第三场的内容一样。因为一旦生起“度人”的念头,就掉到“相”里面去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被度”,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也是因为总丢不开这些相的干扰。那么凡夫既然无法被度,却又希求觉悟解脱,要怎么办呢?佛爷给出的解答倾向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金刚经》第六场讲过:“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慧能得了正法开悟,对老师弘忍说的话就很有代表性:“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所以佛法只不过是个媒介和工具,而应用它的主体还在于每个人自己。阿姆斯特朗在《佛陀》中也这样说:“不管权威是何等令人尊敬,都不应对其加以崇拜,佛教徒应该自我激励,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有魅力的领袖……”、“他的哲学基本上是自传式的,经典和论释里所记载的主要生活轮廓,可以作为佛教徒的典范和激励……”、“因为乔达摩像其他森林苦修者一样认为,正是执着于人与事物,使他被禁锢在烦恼和悲伤的生活之中……他不依赖另一世界的神性援助,而是相信涅槃是种对人类完全自然的状态,能够被任何真正的求道者体验到的。人们完全意识到诸神不能提供给他们真正实在的帮助。对诸神的献祭事实上也无法缓解人类的苦难。越来越多的男人和女人决定完全依靠自己。他们相信宇宙是按照客观的规律运行的,即使诸神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诸神也不能给乔达摩指明涅槃之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所以在佛爷的十个名号中,我们能看到有一个叫做“天人师”,即佛的智慧德行堪称三界典范,可以作为一切众生学习的榜样。

佛在世的时候这一点不成问题,僧团也基本是按照如上信条组织在一起的。但佛爷涅槃之后随即出现争论和分裂,我们在之前的几场话题中也聊过这一事实。那么,典籍浩如烟海、理论莫衷一是,后世的修行者到底该以什么为准绳呢?佛爷本来是回答过这个问题的,在即将入涅槃时,阿难尊者就跑来问说:“您要走了,今后我们要把谁当作老师呢?”佛爷很干脆:“以戒为师。”在《遗教经》中记载“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四十二章经》也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涅槃经》的说法则是:“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可见佛爷的意思相当明确,甭管理论怎么花哨,按戒律规定严格执行就能开悟解脱。于是后世的所有佛教宗派尽管见解不尽相同,但都有各自的戒律;以至于发展出一支专门身体力行戒律的派别,即今次咱们要聊的律宗。

律宗是我个人非常敬重的门派。今天很多人聊起佛教时都喜欢讲这么一句话:佛法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行”的。别看一脸正义凛然,真到刺刀见红的时候也还是禅宗“机锋话头”那一套。因此尽管理论可以说得云山雾罩,但戒律都是一条条硬指标;这也是律宗和其他派别的最大不同之处,它很少有哲学上的思辨,基本都是可验证执行的条文。说到这里稍微扯远一点,简单聊聊咱们经常能听到的“十戒”“八戒”和“五戒”。十戒又称“十重戒”,是出家众的基本戒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华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观听;8.不坐高广大床上;9.不非时食;10.不捉钱金银宝物。如果把第9、10两条拿掉,即称为“八戒”,二师兄的诨名就是从这儿来的,暗含讥讽,恰如其分。它是针对想临时体验一下出家生活的善男信女量身定制的,最短持戒时间只要一昼夜就够。完事儿了哪天再想过过出家的瘾还可以接着受持,次数不限。在八戒基础上再拿掉第6、7、8条;同时第3条不邪淫升格为不淫,即是“五戒”,也称“五根本戒”。是一切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没得商量。

从典籍上说,戒律属于经、律、论“三藏”之一;从教义上说,戒律则是戒、定、慧“三学”之首;同时也属于“六度”中的第二度。道宣曾说:“戒本防非,谅符身口;定惟静乱,诫约心源;慧取闲邪, 信明殄惑。”(见《续僧传》卷22)而研究、奉持戒律的僧人呢,就被称为“律师”——显然和今天的律师不是一个概念了。倘若经、律、论都能通达,就会得到一个荣誉称号:“三藏法师”,这是之前一直没说到的点,在此做个小补充。按照佛教的说法,“经”是由佛宣说的,“律”是佛定制的。菩萨、罗汉们可以造“论”,但既不能“讲经”、也不可“制律”。

虽然早在释迦牟尼时代就已经由佛陀本人制定了戒律,只不过当时执行的并不算非常严格,佛陀圆寂之后才成为僧人必须遵守的行动指南。不过呢,后世的执行其实也不算严格,历史上数次灭佛运动都将“不遵戒行”列为佛门罪愆之一(当然,这里面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成分)。而在佛陀时代制定戒律的原则也是“随犯随制”,并不很成体系。但随着佛爷圆寂,部派由于见解的不同逐渐分裂,戒律同样相继分裂为五部:第一是“昙无德”部(意为“法正”“法护”等),将六十卷的《律藏》分为四个部分,因此典籍也称《四分律》。第二是萨婆多部,典籍称《十诵律》。第三是弥沙塞部,典籍称《五分律》。第四是迦叶遗部,典籍只有《解脱戒》一部。第五是婆蹉富罗部,即“犊子部”,《律藏》也无翻译。除此而外,还有属于“上座部”和“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四十卷。

在南北朝时期,比较盛行的是《十诵律》:“自大教东传,虽复诸部皆传,而《十诵》一本,最胜国东。”(见《僧传》卷11)不过这个时期已经有很多僧人在研究《四分律》。到了唐代,由于道宣等人的大力提倡,《四分律》遂一跃而起独占鳌头:“统叙五部支分,此方已获其四。斯之杂糅,二百余年,今则混一唐统,普行《四分》之宗……”(见《僧传》卷22)。但是研究归研究,影响并不大,也没有专门从事律例研究的僧人。曹魏之前,中国还没有正式的和尚,因此也没有传授“比丘戒”,只不过是把头发剪掉以示区别:“自汉明夜梦传法已来,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极胜,未禀归戒,止以剪落殊俗……后有中天竺僧昙摩迦罗,以魏嘉平年至洛阳,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见《四分律行事钞》卷中)。所以中国有正式的和尚是在曹魏嘉平年间(249~254),有正式的尼姑则是在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

律宗真正开宗立派则是在唐朝,此时的《四分律》已经分化出三派:法砺律师的相部宗、怀素律师的东塔宗和道宣律师的南山宗。而“戒”也被分为四科: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律宗三派之间争论的焦点主要就是“戒体论”,其余三科虽有小异大体相同。唐朝末年,经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后佛教衰颓不振,律宗亦渐式微。到了宋朝,有允堪、元照律师大弘律宗,由于解读上的差异,形成“会正”与“资持”二宗,“资持”影响甚广。宋代以后又几经战乱,律宗典籍逐渐散佚,至元明两代都乏人传承。明末清初,南京古心如馨律师登五台山,开坛说戒,再兴南山律宗。古心门下的寂光于南京宝华山创建南山律宗道场,成为日后的中国戒学中心。寂光的弟子见月继承宝华山法嗣,清世宗时奉诏入京,住持宝华律宗的分支法源寺,开坛传戒,从此律宗复兴。随后清代太平天国之乱,宝华山受到严重破坏。民国初年,弘一法师校正南山三大部(南宋时失传,清末由徐蔚如居士从日本请回,于天津刻经处重刊)及其它律藏,云游著书,身体力行,弘传南山律宗。因此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师。

所以我们发现尽管律宗是最少谈玄说妙的宗派,但由于它的“严”使得直至今日也只能是一个小宗,影响有限。从中也能再次看到中国人“实用主义”思维作用的结果,所谓“信仰”也真的不是很多人理想中那样矢志不渝,坚不可摧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心悦斋主人:律宗的戒律是随犯随制,如今戒律比丘戒2百多条,比丘尼到3百条。真要都做到,一定都是得道的高人。把有心学的都打压的抬不起头了。
    重点是“以戒为师”,师不是佛,是工具是方法是路径。
    佛教修行五花八门,源头就是教主没有一套成佛的固定标准和教材。盗版猖狂的好处是流传广泛。兼容性好就容易普及。这是佛教。
    佛教和佛法有区别。戒律是佛教规范团体所用。
    Shinseki:因此必须看到佛教既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面,也有吵吵嚷嚷水火不容的一面。比如早先大乘就看不起小乘,还专门打造“一阐提”的概念,说这种人无论怎么折腾都不可能成佛,言语颇为恶毒。而盗版虽然流传广泛,也就有了漏洞可钻;甚至借着佛教的壳往里面塞别的东西,导致后世不明真相的用户以为这就是佛教的本来面目。等聊到禅宗的时候我还将专门讲这个问题

本文标题:无人可救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bq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