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c7ac6260c3be99f2.jpg)
这个方言词的意思,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说白了就是装疯,假装糊涂。值得啰嗦的好像只有“迷窍”,迷者,迷失也;窍呢?人之七窍,眼二、耳二、鼻孔二、一嘴巴,据古人说,事关人之聪明智慧。如果必不可少的七窍缺失一窍或几窍,那将影响到人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因此,有“一窍不通”之夸张说法。
也还有一种说法,不是七窍,是九窍的。前面所说的首脑机关里的七窍被称之为“清窍”,而人之下半身一前一后还有二窍,一排出小便,一行大方便,被称之为“浊窍”。这一清一浊,体现了传统文化重视上半身、蔑视下半身的泛道德观。
其实,站在现代生理学的角度看,首尾相连,上下一体,无关高低贵贱,但国人为何要对之污名化呢?我看,主要原因在于:上半身好控制,也会装疯迷窍配合控制,充耳可以不闻,欲言可以又止,而下半身的那两个窍,就有点“不开窍”,不管你怎么做思想工作,无论你怎么威逼利诱,它该小便、大便的时候都忍不住,得请你高抬贵手行个方便。内急嘛,急事需急办,推诿拖延不得,是不是?
那么“装疯”与“迷窍”是什么关系?如果真的是七窍或九窍有什么缺陷、迷失,那是器质性的生理疾病,得及时看医生,或吃药,或手术,否则就难以正常地生活,甚至不治而亡的。所以,我认为,“装疯迷窍”重点在于“装疯”,而“迷窍”不过是用来形容装疯所达到的超凡脱俗、出神入化的非常高度,用一句白话可翻译为:假装糊涂,装到好像真的是一窍不通了。
时下流行的说法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面带猪像,心底明亮。虽然这些说法各自侧重点不同,但装傻、装疯、装糊涂,在我们据说从未断绝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上,无疑是一门绝学艺术呢。
最经典的当然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当今权贵、名流、中产们,不但把它挂在嘴上,还题在折扇上,悬在客厅里,每有会意,则欣欣然饮一杯“小糊涂仙”白酒,顿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果非得用言语表达不可的话,那就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对这种人及其生活态度,巴蜀方言有一个最切中肯綮的说法:装疯卖傻。注意,装疯是手段,卖傻是目的;把“傻”卖到庙堂上去,花样翻新,更新换代,批量售出,卖出一个大价钱,那真还不是崇尚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人所能理喻的。
且不说古有“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儒者,也不说百年前有“德先生”“赛先生”的启蒙,如今互联网时代,思想开放,言论制由,资源共享,砥砺前行,早已远离了中世纪的蒙昧时代,人应该越活越明白,做个明白人,而不是返祖退化,然而事实却是:国人还一味地追求糊涂,或退而求其次——假装糊涂,真他母亲的逆世界历史潮流而动!
历经了前苏联“起高楼、楼塌了”的索尔仁尼琴,像个饶舌的说唱歌手那样说:“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自己是说谎,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借用、套用一下就是:我们知道他们在装疯迷窍,他们也知道自己在装疯迷窍,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装疯迷窍,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装疯迷窍,但是他们依然在装疯迷窍。
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装疯迷窍的国情。
(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一〇八)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275504682fae33c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f3d76e0cefcd91f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