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十个概念,我很惭愧。虽然从字面和意识都明白了它们,但是感觉它们和自己真正融合还有很多距离。
在一年的过程中,基本掌握的是皮毛,想要更深层的认知,后续还得不断完善:
1. 算法
什么是算法?算法就是从大量数据和场景中得出,同时又超脱于任何一个数据和场景的背后的东西。如何选择一个好学校,如何选择一份好工作,这背后都是一种算法。
然而,你最需要的是从生活中得出自己的人生算法,它要简单,要中立,它来源于生活,却能让你走好每一个分岔路。否则的话,读再多书、走再多路也是徒劳。
有一本书里说,所谓精英,就是和社会算法相关的人,而大众,都是数据。
2. 第三选择
所谓第三选择,就是在行/不行、去/不去、接受/不接受之外的第三个选项,这个选项不仅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这是全年课程中相对容易理解,但适用场景最广、对认知影响最大、最能一劳永逸地改善生活质量的一个概念。它虽然很难做到,但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
一群人中,为什么幽默的人往往最招人喜欢?就是因为他们最能熟练地运用第三选择。
3. 契约
我们在课程中说过,人是所有契约关系的总和。有人愿意与你合作、有公司愿意雇佣你、有朋友愿意帮你,这背后都是你的契约能力。所以说,一个人拥有的契约越多,他的竞争力就越强。
如果我们能在认知上转变一个观念,从谋求利益转变为谋求契约,你会发现一切都会顺利得多。
4. 选择压
鼹鼠为什么视力很差但爪子很锋利?这是因为视力的好坏对于生活在地下的鼹鼠来说影响不大,而爪子如果不锋利的话,鼹鼠可能会饿死。
生死攸关的压力迫使鼹鼠的爪子往锋利的方向进化,这个压力就是选择压。
我们的认知也是自己所处环境的产物,如果你的认知没有必须进化的压力,好坏对生存没有影响,就不会出现认知的进化。所以,要想认知升级,要给自己制造选择压。
5. 认知周期
认知周期简单说,就是从相信变为怀疑的一个过程。
比如,我们之所以会经历叛逆期,就是因为结束了第一个认知周期——从相信父母权威到怀疑父母权威,开始建立自己的权威。不过,怀疑只是一个中转站,你要再次开始相信,再从相信到怀疑,不断地经历新的认知周期,才能持续地认知迭代。
相同时间内,经历的认知周期越多,认知迭代得越快。
6. 观点
我们经常说“我的观点是什么”,但往往忘记了这个词本来的含义: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这个观点,它只代表你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
既然这样,谁的观点又能绝对正确呢?谁的世界观又能出现多大的错误呢?有什么事是理解不了的,又又什么人是值得恼怒的呢?
这个词本身就在提醒我们——要对观点的有效性保持充分的警醒,对世界保持起码的敬畏。
7. 认知客观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任何控制都是从客观化开始的,跳出来才能看得清。控制认知也一样。
比如你在经历恐惧,恐惧最怕什么?就怕你直视它。一旦它被当作对象来观察,它在认知中的份额就一定会减少。就好像《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旦被认出来,法力就会大减。
跳出认知本身去观察自己的认知,这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8. 云型思维
如果我们按照确定性给事物分类的话,我们会看到两类:钟型事件和云型事件,前者非常清晰确定,后者变幻莫测。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事件都是后者。
如果你能够做到任何突发状况出现都不惊慌,那么恭喜你拥有了云型思维,因为你已经接受了世界的不确定性。这种思维能在重大紧要关头帮上大忙。
9. 主体间性
为什么三个臭皮匠能赛过诸葛亮?群体智慧是怎么产生的?1+1>2是怎么出现的?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巨大力量。理解了主体间性,你会突然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10. 具身认知
我们以为认知只跟头脑有关,实际上,认知跟我们的身体状况以及身体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具身认知的核心观点。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只要把房间收拾得比之前整洁一些,你的环境和体验的变化,都会导致认知上的变化——你会比之前更有条理。
所以,改变认知,不妨从改变环境和体验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