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又是孔子的学生。他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在临终遗言要他跟孔子学礼,而他不能谨守父亲的教诲。所以他问孔子怎样是孝道,孔子就教他说:“无违。”违,违背。意思是:“孟懿子不违背父亲的遗言,修成父亲的志向。”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孔子的学生,也是孟懿子的家臣。御,驾车。意思是,有一天樊迟帮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向我请教孝是什么。我回答他说:‘无违’。”樊迟不明白,就问:“何谓也?”意思是说:“这是什么意思呀?”
这里的“无违”到底是不违背什么呢?孔子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学生樊迟呢?因为当时鲁国三大大夫僭礼,孔子希望通过樊迟转达给孟懿子,让他明白“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孔子不直言相告,是要让孟懿子自己好好琢磨一段时间,对“无违于礼”,可以从孝道上下功夫,体悟会更加深切,因为他的父亲刚去世不久,父亲的音容笑貌,敦敦教诲,历历在目。
孔子深知父子之情至真至诚,是天理,必会震撼孟懿子的心灵深处。他父亲用生命告诉他何谓礼,孔子捉住时机教诲他,将具体要怎么做也说出来。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侍奉。孔子说:“父母在时,当以礼侍奉。死了,以相应的礼葬,也以相应的礼祭祀。”孔子为什么说这三件事呢?因为这三件事是孟懿子在不久前亲身经历过的,有没有违背相关的礼,他自己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有没有恭敬心、真诚心,还是为了形式?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孔子只是协助孟懿子回来反观自身而已,至于做不做还须靠孟懿子本人。
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这是每个人皆要面对的,都要自己去经历。这与孟懿子也是息息相关,可以亲证礼是什么,孝又是什么。只有自己亲身去做出来,才不再是头脑中抽象的名相、知见。
礼是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保持每个人的尊严。不论僭越哪方面的礼,都是对自己不利。若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话,君主所要遵从的礼没有真正做到,臣子所要遵从的礼也没做到,父亲没有像父亲,儿子也不像儿子。这样的社会能和谐吗,能幸福吗?所以克己复礼,以礼事亲,斯为孝。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大有好处的。
孔子从具体的事实上去告诉孟懿子,怎么去体悟礼践行礼。若每个人都能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逐渐从点、线、面,再到整个天下去展开,这是每个人的福气,也是全人类的福份。
作者無生,感谢关注与阅读。
您的分享,让世界多一份祥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