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井

作者: 朱冰z | 来源:发表于2022-10-23 07:59 被阅读0次

回到故乡,去看看故乡的那口老井。

老井,距离大湾堂有几百米远,老井的四周用青石块砌成,青石上长满了很厚的绿苔,井水清澈,可以照得见人影。

看到老井,就想起我的小时候,每天挑着小水桶到井里挑水的往事。那时候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全靠人工去井里挑水回家,做饭,洗菜,一家人的洗漱都靠挑井水。

农村里有屋场的地方,必定有一口水井,水井是农村人生活用水必不可少的。那时候的农家厨房,除了烧柴火的土砖灶,木碗柜外,还有一件必需品水缸。

盛水的水缸是圆形的瓦缸子,很大,可以盛下几担井水。条件好一点,用水量大的农家砌一个盛水的池子,里面盛放的井水可以供一家人用几天。

我记得我家的水缸是父亲从供销社买回来的,是一个圆圆的瓦缸子,可以盛很多井水。挑井水用的不是现在的铁桶,铝桶子,也是请老木匠专门做的木桶。

那时候,农家的家具都是用木料做的,木床,木凳,木椅,木桌,清一色的木材家具。请木匠师傅来家里做木货时,精打细算的农村人便请木匠师傅用那些剩余下来的木料做水桶。

水桶做好后,还要买点桐油将木桶过上两次桐油,过了桐油的木桶比较笨重,但是不会漏水。我们挑着木桶去老井挑水。几百米的距离要歇两次,井水不重,挑水的木桶很重啊!

那时候,母亲要去生产队出集体公挣工分,早出晚归,每天挑井水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肩膀上。早晨起床,看到水缸里没有水了,就赶紧挑着木桶去老井挑水。

大湾堂里的晨雾还没散去,生产队长就在喇叭里喊出早工了。母亲跟着大湾堂里的社员去出早工时,就会叮咐我挑井水回来放水缸里。然后就是烧火煮猪潲,煮饭。母亲散早工回来,匆匆忙忙搞完早餐又要去出集体工。

我记得大清早去老井挑水时,井里冒着热气,村里的老人说,只有泉水井才会在冬天冒热气的,大湾堂里的那口老井是在很深的地底下冒出来的地下水,热气喷腾,甘甜清洌。

我那时候年龄少,每次去老井挑水时只能打半桶水,挑回家放进水缸里后再去挑,湾堂里其他小孩子也和我一样,大清早去老井挑水,在老井边吵吵嚷嚷,也是挺热闹的。将井水挑回家,我便要帮母亲烧火做早饭,然后再去上学。

故乡的老乡,留下了太多儿时的记忆。现在大湾堂里的老屋坍塌了,故乡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显得非常冷清,可是那口老井还在,老井里的水依然冒着喷腾的热气。老井的四周长满了很多的杂草,那些青石上长满了绿苔,但是老井的水还依然可以喝。

我打开一个矿泉水瓶子,弯下腰去老井里灌了一点井水,拿起来喝下去,还像小时候那么清洌甘甜,这是故乡馈赠的最好礼物。带瓶老井的水离开故乡,带走故乡的回忆。


相关文章

  • 故乡老井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很深的是故乡后街的那眼老井。 据村志记载,这口老井是由我们逄姓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

  • 故乡老井

    终于有路去看老井了。 离乡30年,老村四周的许多地方都没法循着原路进去了。说不上面目全非,可某些熟悉的村路,村后山...

  • 故乡的老井

    故乡有眼老井 古老,幽深 千百年养育了无数生命 摇晃辘轳的双手,一代一代传承艰辛 我们心安理得的索取 她默默奉献,...

  • 故乡的老井

    从离家求学那天起,就很少见到故乡的水井了,但多年来对故乡水井的记忆却不曾模糊。 没有人确切的知道这口井已经存在了多...

  • 故乡的老井

    《故乡的老井》 七岁那年,有一次父亲陪母亲在县城医院住院,家里剩下我,奶奶和弟弟。奶奶七十多岁,脚又是旧社会的那...

  • 故乡的老井

    小时候,在小村中央,靠近道南,有一口老井,那是全村人的水源。谁也说不清,那口井到底有多少年。那时候听爷爷说,太爷爷...

  • 故乡的老井

    每每回到故乡,都会经过一个水塘,水塘的里边有一口老井。老井是用青石板砌成的,四方形,每边长五尺,水很深,呈深绿色。...

  • 故乡的老井

    故乡的老井,如今只剩下一口,它在前街湾边紧贴着一座民房的院墙,仿佛一位孤独的老人在那里看守着几百年的沧桑。 据传,...

  • 故乡的老井

    故乡的老井 □文 闫小东 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匆匆走过,却被眼前似曾相识的情景所吸引。总有那么一些生活的点点滴...

  • 故乡的老井

    年纪越大,乡愁越浓。 10岁跟随父母进城读书,然后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忙忙碌碌中,故乡已渐行渐远。 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的老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vp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