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莱比锡,有两座教堂必须了解。其一,就是我上一期介绍的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因为巴赫,它将在古典音乐圈里永垂不朽,也是我心中最动听的教堂。
而另一座的神奇存在,则是古城中的圣尼古拉教堂。
一位曾经在北京留学过的德国姑娘为我当了2小时的莱比锡导游。她对于尼古拉的情感明显比对于托马斯教堂更加强烈,以至于还没抵达尼古拉教堂,她讲话的音量和情绪都开始升温。我颇为纳闷,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座以“圣尼古拉”命名的教堂,这座有何奇特吗?毕竟,看个长相,也是低调朴实务实的教堂而已啊。
德国姑娘看着我,认真滴说:这座教堂,点燃了柏林墙倒塌的导火索。
什么?孤陋寡闻如我者,估计要被这句话吓到弹起。
莱比锡在二战后归属东德,是当时东德第二大城市。1989年9月4日起,莱比锡居民聚集参与克里斯提安·富勒牧师在圣尼古拉教堂举行的“为和平祷告会”,并挤满整个卡尔·马克思广场(今奥古斯特广场),并开始一连串和平示威活动,争取更多的人民权利。
牧师一开始很聪明,将教堂聚会时间放在周一东德警察晚上开会的时间,这样降低了被警察关注的风险。很多东德人民得知他们的作为后,便开始效仿, 逢周一傍晚于公众广场聚会,和平抗议。
1989年10月9日东德庆祝建政40周年时,圣尼古拉教堂内外群众已经由起初的几百人大幅增加至70,000人(全市人口约500,000),警察和军队包围了教堂,勒令教堂内的上千人出来!牧师给每人发了一支蜡烛,大家举着蜡烛一个个鱼贯而出,口中喊着“我们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军队不敢开枪。虽然抓捕了一些示威者,但是最终没有引起任何流血事件。
89年10月16日,120,000人在莱比锡聚集,一星期后的出席人数增至320,000。最后压力之大,连锁反应,最终触发了柏林墙于11月9日被推倒。
所以,大家基本上已经忘记了这个教堂历史有八九百年,也可能忽略了巴赫搬来莱比锡后第一次公开演出是在这里,很多它内部壮观的细节设计、装饰物和艺术品都已经在上面的“周一和平游行”故事前显得不那么重要。
为了纪念周一示威活动上点着蜡烛走出教堂的一幕,后来人们在教堂周围的地砖上新修了彩色的夜光灯,五颜六色,缅怀那个重要的时刻。
教堂内椰树状柱子设计使它最独特的装潢,粉红和粉绿的色调搭配显得很小清新啊。长椅则是浅黄色,这些配色都不是传统基督教的风格——当然了,它在16世纪宗教改革后慢慢变成了新教的礼拜堂,这说明了为何它风格可以如此不走寻常路。
↑教堂外另一个角落放置了一根跟室内一模一样的椰树柱子
教堂一侧还有一个很大的花岗岩水池,水微微漫出,我开始以为代表着人民的力量积少成多,但别人说,不对!然后,然后我又忘记了真实含义是什么,哎呀我的妈呀,我这脑子啊。后来苦想,觉得似乎说的是人不可作恶太多……
所以你看,连示威和革命都那么文艺与和平,这个城市是不是一个文艺气质爆棚的地儿?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