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本意是说,衣服上若有个小洞应该及时补好,否则会越扯越大,再补起来所耗布料便越多。后来,随着相关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感悟渐深。很是佩服此民间俗语的魅力,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却耐人寻味。
最有感触的是教书育人事业。其实成人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就是一个及时修补完善的过程。
首先是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成自然。一个孩子如果染上不良习惯,若教育者能使之及时改正并逐步养成好习惯,那便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因为好习惯受用终身。反之,坏习惯一旦形成,往往积习难改贻误终身。此所谓习惯决定命运。
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沾染了不良习惯时,绝不可以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防微杜渐。

其次是培养学习兴趣。
现在的孩子大都聪明,可为何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迥异?其实这主要是由他们最先的学习状态差异所至。 如果孩子学习的起始阶段顺利,能获得愉悦和成就感,他们就会持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来保持这种愉悦与成就感,这也是人之常情。相应地,越是有兴趣就越投入,越投入效果就越显著。这样他们的学习行动就进入到了良性循环状态,成为优生保持优势也就势在必然。
相反的情形则是:诸多原因导致孩子起始阶段学习不顺利,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挫败感加剧。孩子的学习便渐渐进入到了无兴趣也无效果的恶性循环。学习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再使之改变或是拯救就难了。
因此,在孩子每一个学习的起始阶段,我们一定要设法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这就是所谓蠃在起跑线。
推而广之,凡事皆如此。你有兴趣有能力从事的工作,你就能做得风生水起满足自豪名利双收。你厌恶或力所不及的事情,你往往身心疲惫徒劳无功,甚至遭致怨声载道。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与其埋怨身旁的人事不尽人意,不如设法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怎么个补法?缺什么补什么呗。 犹如房屋坏了,添砖加瓦;身体亏了,补充营养;误会他人,主动沟通……
因此,当孩子学习效果不佳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找到差距并冷静分析其原因。是沉迷网络玩物丧志荒废了学业,还是习惯磨蹭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是求学目的不明得过且过,还是前知未懂愈学愈难导致无以为继……
找到了学习不顺的原因就应该采取有效行动及时补救。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若听之任之或一味责怪埋怨,又或者总是拿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那都是于事无补的。

要知道世上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又哪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个生命都是无可复制无可替代的唯一。我们就应该珍视自己的这个“唯一”!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只有一次,“过了这个村,没了那个店”。孩子该做什么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就有责任扶持引导或督促他们做好什么,这应该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事。
作为父母, 难道还有比培育孩子更重要的事?再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大多都是为了孩子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自古“笑烂不笑补”。生命有了缺口当及时修补,这是人生大智慧。修补得当,生命之花依然会绽放出迷人的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