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传统木匠师傅,只要是木头能制作的东西都必须是要会的。
上至柱子落地的木制框架房屋,下至家庭的桌椅板凳,再到犁耙耢耖,俗称的“大木”、“小木”,须得样样精通。
其中制作工艺以柱子落地的小型四合院为最高标准,即多户人家(以前应该是一个祖宗)从一个大门出入,其余四面的房屋全部是卯榫结构连接起来的,中间的院落缩小为一个天井,天井有暗沟通到室外,形成一个南方四合院的格局。
柱子落地屋出现于很早的年间,上溯就不说了,后来到90年代中期以后慢慢就没人建造了。
柱子落地屋是以木匠为主的,木匠在现场放线,确定房屋的每个根基点位。再在每个柱子的点位挖坑埋下石头,浇筑牢固,好承载柱子自身应当承受的来自屋顶的重量。
房屋须先建成一个整体木质框架,通盘卯榫结构。
我二叔家就是这样的房子,当时二哥在泾县做手艺,可能是受当地的风俗影响,喜欢这种木制结构,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就在二叔的支持下盖起了这栋房子。
房屋就是本村的一个师傅带着一个徒弟完成的。
木制结构完成是先盖瓦还是先做隔墙,顺序我忘记了。只记得房屋正面的柱子间的空隙是用红砖夹砌的,后面一圈及内墙全部是土墼砌的。到了前几年的大水,土墼墙全被泡塌了,ZF补助了,重新用加气砖砌起来了。
圩心的一家柱子落地屋,发水那年,四面土墼隔墙全被泡塌,唯独屋顶上的大瓦和柱子仍在坚挺着,好几年了,主人早已不在此地居住,也无人问津。
我们叫它“柱坚强”,足见木制房屋的牢固。
柱子落地的房屋能给人一种空间想象力,房屋很高,上面的阁楼铺上木板就是连通的,用途很广泛,我也挺喜欢的。
盖房属于“大木”,工程比较大,相比“小木”来说表面技术粗糙一些,但内里是很错综复杂的,没有一定的头脑是玩不转的。
木匠都是上门服务,主家需要提前上门预约,在家备好材料等候。
制作桌椅板凳,需要先到带锯厂锯好木板和凳子腿的雏形,尤其是椅子腿。
木料都是来自自家的树木,椅子腿需要特定的弯曲的树木来做,带锯厂的工人拿在手里一看就知道,这根“树断子”能不能做椅子腿,再对剖成两块,一个椅子靠背的两边材料就出来了。
桌子腿锯成四根一样尺寸的木料,桌子面同样是宽度基本一致的木板。这些尺寸由带锯厂的师傅根据你带来的木料大小来确定下锯的尺寸挡板。
带锯厂的师傅是很神奇的,你一说出要做什么用途的,它就会给你锯成什么样的,圆圆的木料转眼变成了方方正正的半成品。
接下来就是木匠的深加工了。
木匠上门会挑着一担箩筐,里面是他的所有工具,有徒弟自然是由徒弟挑着的,师傅夹着个斧头晃晃悠悠的跟在后边。
从前的徒弟是要在师傅家睡三年,才能出师。平时还得帮助师傅家做家务却不能回家,够严苛的条件,就这还得看师傅的脸色呢。
人说木匠很聪明,确实,因为以前的老木匠要会的手艺太多了,基本上一通百通。
箍团盆、箍长盆、箍“亭亮子”、箍火桶,属于“圆货”,要求极高,技术性极强,箍不成功会漏水的,会造成笑话。火桶是冬天坐在里面取暖用的。
犁耙耢耖,看起来是糙活,却也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几个老师傅会里面的门道。尤其是犁,犁稍和犁身装得不好,犁田就不顺当,啃啃哧哧,犁田师傅会骂人的。
再就是打家具,属于真正的细活。
老式八仙桌、花床、老式衣柜,这些包含雕刻技术的精湛早就已经没人理会了,恐怕这世上会做的人也不多了。
现如今,高科技已经应用到了家具行业,做出的产品美观大方,细腻柔润,早已将手工制品甩在了身后一大截。
传统木匠也已经慢慢消失了,因为手艺人也都老了。
随着一代手艺人的离去,传统手艺终究会失传的。
也许这也是好事,时代在前进,科技会越来越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