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女的德国IBM实习日记」第2弹 来啦!
写下这篇的标题后,我曾多次问自己,我作为一个仅积累了一些实习经验的职场新人,究竟可以给读者提供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职场建议呢?思考的结果最终还是回归到那句老话——聪明人通过观察、行动、反思、总结就可以获得多于普通人几倍的成长。我通过记录自己阶段性的观察、行动、反思、总结,已足以供更多聪明的读者(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参考。只有忠实地记录下来,一切才有迹可循。
相信关注了「IBM实习日记 - 系列1」的读者们,会对我曾描述过的IBM内部开放自由的工作气氛有所印象。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每周、甚至每天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借此机会,我想写下对我来说影响最深的三条职场菜鸟最该建立的工作习惯。
1 学会项目管理思维
什么是项目管理呢?直接粗暴的项目管理定义如下:
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discipline of initiating,planning,executing,controlling, and closing the work of a team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 and meet specific success criteria. (Wikipedia)
项目管理是一门启动、规划、执行、控制以及结束一项团队工作,以实现具体目标和具体成功标准的管理学分支领域。
读不太懂符号化的学术定义也没关系,至少我们知道了项目管理是应用在一个团队在做一件有开头有结尾的事时的管理方法。
——听起来像是“经理”之类的人在做的事,和我们职场菜鸟有什么关系?
别急,我在小标题里写的其实是「项目管理思维」,并不是真的让你直接去带领一个团队完成一个项目。
「思维」这个词,意思是我们可以借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论,把自己当成一个团队,把一项工作当成一个有始有终的项目来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你快速摸索出一套适合你自己节奏的高效工作方式,因为你可以把任何拿到手的任务按「启动 - 规划 - 执行 - 控制 - 结尾」这5个阶段来分割进行流程化管理,你就是你自己的老板、员工、质检员。
一开始以这样的思路去处理菜鸟级工作,看起来必然是装模作样、多此一举;可是流程化项目管理思维的优势会在你熟练了这个套路后逐渐凸显出来,在以后面对更复杂的任务你便可以比别人更快更清晰地抓住解决问题的思路。
项目管理的每个阶段都能洋洋洒洒轻易扯出几千字来,这里我就仅以「规划」阶段中不可避免的任务优先级排列问题为例,简单写写当我在面对一个任务清单时的安排方法。
优先级
对我来说,优先级最高的是那些重要的、困难的事。
很多人喜欢在列完任务清单后,先把容易的事做完,再慢慢对付难事;或者到最后没时间了,难事就拖到下一次再说。这种工作方式除了出于畏难情绪和“拖延症”影响外,或许还有从学生时代继承下来的考试策略在起作用。“把简单的题目先快速做完争取拿到80%的分数”是考生最踏实有效的考试策略。但职场和考场却大不一样,具体区别在于:虽然困难的事在所有工作任务数量上或许也才占20%,但一旦做好了却可以达到80%的工作成效——所谓“二八定律”便是如此。
“大人只看利弊”,从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先把精力时间都放在最重要、最困难的事上才是最明智、合算的。换个角度来看,常识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最困难最重要的事,因此能做好最重要的事的人必定最有价值”。如果你认为(或者暂且相信着)自己是能创造真正价值的员工,那就应该去做最能体现自己价值、也就是最有产出成效的工作。
直接从重要、困难的任务开始挑战,还可以有效破解“拖延症”。不给自己犹豫的空间(“要不等明天、等周末、等下次……”),要说服自己:现在,此刻,这一分钟,就是我着手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那剩下的简单工作如果做不完了呢?其实工作本来也是做不完的……但是简单的事必然有更多数量的人能够胜任,而且也一定会有人愿意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工作——风险低,难度小,门槛低。
对于新人来说,真的能交到你手上的难事并不多(所以要珍惜每个能够成长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呐),很多时候更可能是一些看起来很麻烦很繁琐的事。其实做好这些“琐事”也有难度,需要你有耐心、讲逻辑、有更高效地做好小事的智慧。若能够很好地、甚至超出老板预期地完成这些事,一定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不断地学习成长又是为了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对于我来说,成长是为了未来有那么一天,发现在公司里自己做的事已经没人能替代,或者没人能比我做得更好。那便意味着我已经有能力有资格去更广阔的世界追求更多更多了。
2 学会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是个人人都在谈论、大部分人依然不知道怎么做的技能。有时看着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教你如何说话、沟通、谈判的书,我会产生一种这是一门玄学的幻觉。但这至少说明了「沟通」是一件大家普遍意识到很重要、同时很多人做不好的难事——容易的话就没人会一本接一本地出怎样沟通的畅销书了。
我不是什么“说话大师”,但在跌跌撞撞间也积累了一些沟通的经验。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需要沟通,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黑箱”——在你主动表达(说话、写作)之前,别人无从得知你的真实想法。有效的沟通即是为了消灭那些不必要的未知与空白区。明白了沟通的最终目标,那每次开始一段对话之前都可以问问自己「我的目的和需求是什么」;进一步地,还可以问问自己「对方的目的和需求是什么」。
做到第一步,可以让你说出的话、发出的邮件有的放矢,不会盲目冲动地被情绪带跑。不仅是职场中,生活中的沟通至少要做到第一层境界也是无比重要的。比如,有多少人对家人恶言相向不也是因为没把握好自己沟通的真正目的吗?——我愿意相信没人是真的*为了*伤害家人才说出伤人的话的,更可能是因为一开口就先被一些不满、委屈、生气的负面情绪带跑了。
做到第二步,就达到了很多人称之为“高情商”的境界,也有人说是这“换位思考的智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下面这条微博,我觉得这就算是基本做到了第二步「知道对方说话的目的」的一个例子。
比起由于没说清楚而把事情搞砸,新人追着老板多问几句是更好的职场沟通策略。
虽然“不懂就问”是个好习惯,但也并不意味着沟通的方式不重要。还记得上一段说到的沟通的第二层境界吗?“要想办法搞明白对方的目的和需求”,特别是当这个人是你的老板的时候。至于那个需求究竟是什么,就需要你自己去观察、思考了。
举个例子,自从我开始公开写文章,就常常收到别人各种各样的提问。我很感动有陌生人肯信任我、愿意向我咨询个人问题。但实话实说,我不是所有问题都会回答。因为在这样的沟通中,我也有自己的需求。具体来说,对于一些我可以顺手回答的问题,我希望可以看到逻辑清晰、语言简练、信息充分的留言;对于一些完全不是一两句话可以答完的巨型问题(比如很多人问“如何自学编程”),我希望对方懂得只关注一个庞大问题其中一个小方面的正确提问方法;而对于一些我认为特别有价值的信息,我希望可以与对方交换与之等值的东西。
关于提问的方法,我以前就曾推荐过一篇被誉为「提问圣经」的文章:Raymond 的《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读完也许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有时你觉得自己在态度很好地发问、却得不到答复的原因(戳蓝字链接跳转)。
3 记录与反思
我以前在做一份实习时,老板在我工作的第一天曾建议过我要写「工作日志」,把每天做了什么写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只是给自己留个记录。从那以后,我就把每天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这大概是我得到的最有价值的职场建议之一了。
一开始,我只是写每天工作内容和安排。后来我加上了对每日工作的反思;结束工作时我会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学到什么,今天有没有为推进公司的产品发挥一点点积极作用。除了这些例行内容外,我还会记下任何我认为自己身上还存在改进空间的地方:比如当老板问了我一个问题,但我没给出满意回答的时候,我就会记下来,想一想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自从形成了每日记录反思的小小仪式后,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了。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也知道自己忙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踏实感让我变得越来越期待未来的工作。
除了通用的记录与反思方法外,作为程序员,思考也应该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写程序是为了表达想法,为了用机器的语言来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程序的核心是有价值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代码只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而已。
解决问题的思路除了通过经验积累外,肯定需要你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求,去思考更多、更好、更优雅的解决方案。
这便是记录与思考的力量。看起来只是每天十几分钟的平常工作回顾,但在日志中写下的疑问和反思,却会不知不觉地悬浮在大脑中,在你无事可做的碎片时间里自动运转起来。日积月累后的复利效应绝对会令你惊喜。
好了,啰里啰嗦的笔者终于写完了。
小结一下:职场菜鸟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个建议:
✔ 学会项目管理思维,一个人也能像一个团队一样战斗
✔ 学会有效沟通,抓住自己的目的,理解对方的需求,创造共赢局面
✔ 学会记录与反思,让你的每个小进步与小错误都能发挥成倍的正面作用
供你参考,祝你找到好工作赚大钱!
谢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
工作开始的时候我也写,后来懒了不写慢慢慢慢就开始感觉工作像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