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是我最为敬仰的文学大师,他的巨量优秀作品中,尤爱读《骆驼祥子》。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崇拜之至。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满族旗人。可是满人的黄金岁月,早已随着那个王朝的衰败,而远去。
老舍先生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丰厚的家财,连入学接受起码的教育,都是奢望。
早年丧父的他,是听着母亲给人家洗衣服的沉重声音,长大的。生活的最大希望,好像就是能吃饱饭。
已经长到九岁的他,看似求学无望,要成为目不识丁的人了。感谢那个好心人,资助少年舒庆春,进了学堂。我们的文坛上,才有了这样一颗璀璨的星。
虽然此后经年,经济上的困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没有影响大师的精进,优质作品的创作。
老舍先生故居“老舍”这个笔名,是他最喜欢,并长期使用的。他将自己的姓氏“舒”拆开,就是“舍予”。这恰好契合老舍先生的人生态度,因此也一度成为他的笔名。
老舍先生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写文章,干事业,无暇顾及自己的婚事。但,优秀的人,总不会被忽略的。
1930年,老舍先生回国不久,就在热心人的张罗下,收获了婚姻。女方名叫胡絜青,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
接触日多,感情渐生,转年胡絜青大学毕业,他们举行婚礼,鸳鸯成双。
婚后半月,他们一起来到济南,在这里他们度过了幸福的时光。
老舍与夫人胡絜青老舍先生任大学老师,夫人胡絜青是中学老师。他们的三个孩子,相继出生。老舍先生爱上了这座城市,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了《济南的冬天》,收入在中小学教材。
如果岁月能这般流淌,让安稳与幸福,不停地灌注进内心,该有多好。可偏偏,侵略者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
老舍先生虽然难舍妻儿,为了宣传抗战,也不得不狠心离开。他留下了几乎所有的钱给家里,自己仅带了五十元上路了。
当时武汉是文艺工作者的阵营。老舍的到来,壮大了宣传的力量。当时很多文艺巨匠,如茅盾、郭沫若等人,都从不同地方,来到这里。后来,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轰炸,他们这些机关文艺工作人员,陆续撤到了重庆北碚。
在这里,老舍先生认识了赵清阁,一个才华出众的女子。有人说她,“左手诗书,右手绘画”,天赋异禀,才能全面。
赵清阁赵清阁比老舍先生小十五岁,也就二十三四岁的年纪,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创办了《弹花》。意在让抗战的子弹,开出胜利的花。
各种工作正在逐步开展,大家都很紧张忙碌。但赵清阁作为主编,经常向老舍先生约稿,就有了一些接触。
清瘦干练的赵清阁,全无女孩子的娇气,她坚强勇敢,克服了很多困难,办刊宣传抗日。其实她有着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十五岁就离家出走,躲避包办婚姻,是个独立性极强的女孩子。因此,看上去有点男儿气概。
赵清阁书画工作中的频繁接触,逐渐转化为心中的某种情愫。也许不清晰,也不需要说清楚。一个是文坛泰斗级大师,一个是难得一遇的天纵之才的奇女子。惺惺相惜,亦属必然。
但老舍先生是那种,见女生就脸红的男人;赵清阁则是才高心也傲的女孩子。他们继续合作着,一起写出剧本,《王老虎》、《桃李春风》,获得成功。
他们彼此爱恋,却只能平添慨叹,一个是自由未嫁之身,一个已是妻儿盈室。只能怪造化弄人,“恨不相逢未娶时”了。
老舍北碚旧居若即若离,情感纠结的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打破了。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克服千难万险,历时五十多天,来到北碚与夫君团聚。
老舍先生对夫人的到来,感到惊讶。他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应对这两段感情。因此,他与妻儿的团圆,推迟了二十天。
老舍在北碚创作的《四世同堂》这个时候,赵清阁率先离开了重庆,去往上海。再纯净的感情,加上人们的猜测与议论,就会受到亵渎了。
此后,赵清阁把这份情感,放到了心底。她与老舍先生约定,“各居一城,终生不见”。老舍先生也只得选择,与这个红颜知己,保持距离。
赵清阁想想也是很痛了,相爱相知,却不能成就。虽然之后的人生,他们都在心中,默念对方,但终究不肯越雷池一步。
赵清阁此后,再不嫁人。大概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最好的那个人,值得用一生守候,即使不能朝朝暮暮,却可以成为心中的唯一。
老舍先生和他的花我以为,人间至纯的情感,大概就是这样了。各位看客,你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