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985》:敬平凡又真实的世界

作者: 阿凝呀 | 来源:发表于2022-08-14 06:2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偶然或者必然,一口气读完了画字儿姐的《混在985》。

    【观前提醒】

    因是阅读小说,所有内容都可以拥有完整的旁观者视角。我个人对长篇写作这件事并不擅长,所以我能看到的并非文笔如何,而是我对作者笔下世界的感悟。

    另,本文涉及大量书中情节和过度解读。

    以上、以下内容仅属个人观点,欢迎心平气和地讨论。但别抬杠,你杠,你对。

    虽说文中描述的是一群在985高校学习的艺术生,但仅仅是写的“985”和“艺术生”吗?

    “985”,无论是普通考生、还是艺考生,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知道这三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这是深入几代人内心的“好大学”,也是每所高中的竞争资本,更是意味着孩子“有出息”。

    而“艺术生”,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学无术”,是“考不上好大学的曲线救国路线”,是“混乱的男女关系”,是“烧钱的专业”。这个词在人群中,同样有着积累多年的刻板印象。

    这两个看似冲突的设定被放在了一起,或许并没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985”一定所有专业都好吗,所有“艺术生”都差劲吗?没人去关心命题相反的方向,也不会有人去过多探索背后的方向,除非既有的“印象”无法解释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人和事物,才会懒懒洋洋地将事情解释为“例外”。既是“例外”,又何必改变观念。

    就像是把这两个标签拿掉后,书中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学校、每一个院系。


    之前在群里聊天,画字儿姐说,“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自己选择和创造的”,“男人对女人的态度,直接取决于女人是个什么样子的”。

    这两句话放在书中的人物去理解,同样成立。

    如果不看这本书,假设你身边有两位女士,你无意中分别看见了她们面对男士的暧昧骚扰时的举动。一位女士没有觉察并继续与之每天见面,另一位女士用高跟鞋跟“无意”踩了对方。试问,你会对这两位女士有怎样的评价,你会对朋友怎么讲述这两件事,以及你和你的朋友会对她俩有什么印象,之后的交往又会怎么做?

    相信大多数人,面对第二位女士时,言语会更注意,也更加尊重她。

    这两位女士在作者笔下,便是田芳与吕嘉。吕嘉看着领舞的老教授对田芳动手动脚,感觉到非常不适,并在事后提醒田芳。但田芳却觉得,这没什么,是正常的。此刻对人际交往,换句话说对异性交往的边界划定差异,也很自然地引出后文田芳被老教授纠缠,而吕嘉狠狠地踩了在电梯里趁机摸自己腰的男性同学。

    显而易见,吕嘉在班级中的风评更好,别人在与吕嘉相处是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

    画字儿姐话中的道理,并非只存在于男性对女性的态度。现实中,女性与男性的交往这样,同性之间的交往也这样。别人怎么对待你,取决于你日常所展现的处事风格,取决于你待人接物的边界感。

    书中最开始就展示了田芳与宿友的不同,室友对她猜测和她怀孕的行为相互印证,家人在她打胎前后的态度也缓缓诉说着她在家中并未感受到“爱”。如果曾经以为能够拯救自己爱情也不再可靠,那什么最可靠、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呢?如果以为曾经自己尊重的长辈,能够帮助自己,却发现最终对方只是为姿色而来,那什么最能让人最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呢?

    田芳开始慢慢明白“姿色”的价格,你可以说她不自爱。但别忘了书中还有嫁给大自己不少的教授、成为师母的徐伶艳,以及一个和她一样辗转在各个男士身边的学生陈夏露。

    她们三个人,一个换“财”,用着连自己都无法说服的借口告诉别人这是“爱”;一个换“留在北京”的确定性机会,之后说不定还会有身份和地位;一个换的是四年的“自由肆意”,频繁变更着自己的“男友”,求一时欢愉。

    同样都是资源交换,不过一个用的是众人最看不上的方式,一个或许会随着时间地推移被称为“真爱”,另一个或许会被标榜为“具有反抗精神和个性”。你看,同样都是交换,财也好、色也好、情也好、爱也好、权力地位也好……每一种资源在人们心中的标价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并不关心别人为什么这样选、而是关注别人选了什么,而这些“标价”最终走向对人的评价。

    爱、自由、大城市的户口和工作。在不知生活艰辛的情况下,真真切切能够追求纯粹的爱的时候,大概率是在大学时代。随着时光推移到大四、推移到工作,或许爱会不变,但书中的爱却在不断变化。

    之所以说是“大概率在大学时代”,可以看看徐伶艳,她和曹宁真正拥有过纯粹的爱。但当时光推着所有人走向毕业时,如何选择未来又是一道所有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考题。当然可以说徐伶艳现实、当然可以替曹宁不值。但你我身边无论男女,并不缺少“现实”的“徐伶艳”和“怀揣梦想、选择奋斗”的“曹宁”。

    也可以参考陈夏露。她很明确自己的未来是如何,所以她选择游戏和体验,这是顺从家族安排前的肆意妄为。她当然可以选择不接受家族的安排,但会失去家里的财权支持。你看,即便是家人,大家也会选择交换、选择利益最大化。

    如果提到家族安排,不得不说道文中的男士之一, 马尧。而阮桃和他恋爱半年,忍受了他藏匿于外人前的暴躁脾气,获得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户口。试想多年以后,同学会时他人口中的谈资,大概率是“阮桃运气好,早早换到了户口”。而那时,阮桃和马尧是否深爱过还重要吗?

    在人们尚不知晓种种资源可以互换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懵懵懂懂中得到了一些东西,或者学会了互换。

    终于来到最后的一个部分,属于吕嘉和她的父母。

    吕嘉的爸妈对她好吗?好,他们支持吕嘉千里迢迢地追逐梦想,担心她备考耗费精力、营养不足,物质上给予了她支持。并且坚持给她写信,鼓励她。

    吕嘉的爸妈对她好吗?不好,他们在吕嘉第一次考试失败后,不再支持她去北京备考;并且在后期反对吕嘉的恋情,不顾她的意愿和需求让她和男友分手。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爸爸,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他希望为女儿提供最好支持,为女儿寻找最容易、风险最小的路径,在他眼里女儿只需要乖乖地走向一条最稳定的道路即可。而在自己面对风险和变故时,选择让妻子告诉女儿一切都好,让她安心。但这,也是千千万万普通的父母。

    而“乖乖女”吕嘉真的爱男友罗川吗?她爱的不过是想象中那个“罗川”,而时间已经让真实的罗川改变。吕嘉真的不知道罗川变了吗?吕嘉真的不知道自己与现实中的“罗川”不合适吗?

    我不这样认为。她不过是用自己“有男友”这件事,融入周围有对象的同学的圈子,同时也来告诫自己与异性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距离,并不妨碍她与男生正常交流。她在多次接触中发现自己与身边的男同学并不适合,或者在她发现合适人选时得知对方有女友。既然都是不合适,那为什么要换?如果出现一个符合吕嘉预期的单身男生,她是否会提前与罗川分手,这很难判断。

    吕嘉希望获得名为“罗川”的、与父亲对抗的武器。即便她知道自己与“罗川”并不合适、也知道他俩未来会走向不一样的道路,她也没有像徐伶艳和曹宁一样选择放手,而是想方设法地抓紧“罗川”,期待能在与父亲的对抗中获得“胜利”。她深知罗川并不符合父亲“门当户对”的要求,也深知罗川恐惧她不属于他,就像她担心自己失去对抗的资本一样。

    是的,在我看来吕嘉和罗川之间也存在着资源交换,甚至更明显。罗川眼里的资源是“钱”。让吕嘉给不安好心的客户送材料也好、贬低吕嘉的学历与追求也好,皆因“钱”,姿色可以换钱而学历在短期内无法换钱。而吕嘉要得不过是用“男朋友”来证明自己“有魅力”,用“罗川”来获得与父母对抗中的“胜利感”。

    但“资源”只有钱吗?学识、思维、人脉、情绪、情感……统统都是资源,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有些可以换钱、有些不可以换,但不能立刻换钱的东西就一定没用吗?

    如果不是吕父遇见了意外,吕嘉和罗川的分手会来得晚一些,场面或许更加令吕嘉难堪。

    而吕嘉从这段长达五年、时有时无的恋情中获得了什么呢?复读时期的精神支柱之一,大学时代的忙碌,丰富的课外实践和亮眼的专业分数……不可否认吕嘉自己非常努力,在没有人督促、全靠自觉的大学时代,她得到了想要的研究生资格。

    如果忽略吕嘉与罗川之间的纠葛和吕嘉保研成功的故事,“吕嘉”的大学与很多人经历过的大学时光非常相似。

    尾言

    这是我第一次在认识作者的情况下阅读作品。就像最开始所说,读完整本书我始终觉得这个故事和人物只是假借“985”和“艺术生”的设定,与每个人物相似的故事时时刻刻发生在各个角落。这些文字来源于真实又在作者笔下相遇,我自己也从中找到部分似曾相似的经历。

    这也是我第一次写那么长的读后感,文中还有很多我印象深刻的情景,虽然短小却让我感慨,但因并未想好如何陈述而没有出现在这里。我想讨论人物成长对其后续选择的影响、想讨论资源的交换,却发现写在键盘上的文字并没有想象中的深刻与独特。

    如果你问我,要我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是否能够比他们处理得更好时,很抱歉我不知道。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塑造不一样的人,而我无法得知如果拥有和某个人物相似的成长经历我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或许更好,也很可能更坏。

    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混在985》:敬平凡又真实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ax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