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办公日记11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阴
疫情以来,出现了许多新名词,现重温学习一下。
1、“三件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
2、“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而且双手还得经常洗,门窗还得尽量开。
3、密接: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依据以下原则判定密切接触者:(一)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二)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三)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四)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五)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六)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七)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八)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九)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4、次密接:密接的密接简称次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首次接触(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次接触)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其中与密切接触者接触频繁的家属和同事等是重点。
5、一般接触者: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为一般接触者。
6、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结合上海实际,按照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全市实施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
6.1封控区:是指近7天内有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自然村或单位、场所。
实施“7天封闭管理+7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封闭管理期间,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如7天封闭管理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则后续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实行“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7天封闭管理和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且第13天区域内所有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解除封控,调整为防范区。
如7天封闭管理期间出现阳性感染者,则对所涉楼栋实施封闭管理至14天期满;所涉楼栋之外的其他区域后续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如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出现阳性感染者,根据流调结果和综合研判后,落实相应管控措施。
6.2管控区:是指近7天内无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自然村或单位、场所。
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 “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原则上居家,每户每天可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分时有序、分区限流,至小区指定区域无接触式地领取配送物资。
如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出现阳性感染者,则调整为封控区,落实相应管控措施。如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无新增阳性感染者,且第6天区域内所有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则解除管控,调整为防范区。
对封控区、管控区内,因病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经社区同意,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
6.3防范区:是指近14天内无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自然村或单位、场所。
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规模”。人员要减少流动,避免聚集。鉴于当前全市疫情形势,防范区内人员原则上在所在街镇范围内适当活动,不得流动到封控区和管控区。如防范区内出现阳性感染者,则调整为封控区。
......
虚心学习,了解新知识,增长见识和才干,全力配合抗疫,早日回归正常生产生活!
我现在所在的小区还属于封控区,但愿早日转为防范区,但愿早日不再成为三区!
抗原试剂检测结果 小区外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