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又到了要去上班的早上,我看了看手机时间,不早了。我大口大口地吃着面,眼看就快吃完了,瞥了儿子一眼,他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他的面,两岁半的他已经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面,但动作缓慢。我暗自思忖: 如果我现在走,他一定不会再吃面而立即上演一场母子分离大戏,我等等他吧!我呆呆地盯着烧得正旺的柴火,仿佛从中看到了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他们正在等着我,正在冲我微笑。
不行,我得走了。这一次我不想躲着走了。我蹲下来很平静地告诉他说: “宝宝,妈妈要去上班了。”
“我不吃了。我和你去!” 他立马放下筷子,站起来,牵着我的手,想拉我走。
我把手搭在他小小的肩膀上说 “你不去,你和爷爷奶奶在家里,你在家里要乖…”我还没说完,他开始哇哇哭起来。
我拥抱着他,在他耳边轻轻说道:“妈妈要上班才能赚到钱养你,给你买好吃的海苔,好玩的玩具…等妈妈上完班就回来陪你,相信我! ” 然后我便放开他,头也不回地走了,路上隐约听到空气中交织着孩子的哭声、他奶奶的劝导声和他爷爷严厉的制止声与栓门声。
我可以想象到门内的场面,但我并不心疼,孩子总要学会适应短暂的分离,走向独立的自我。同时,通过这样处理孩子分离焦虑情绪,我想向父母证明:我的做法是对的,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趁孩子不注意或找个借口,偷偷地走开去上班。
2
上两周,母亲大人并不认同我的想法——要离开孩子时,就算是他不情愿我离开,也要和他好好说自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就会回来,这样他才有安全感,才会慢慢适应分离,会继续对亲密的人充满信任。没办法,在母亲大人的“协助”下,还是按她的想法,偷偷离开孩子去上班的。 第一次,我趁他不注意,溜了。第二次,以上厕所为借口,又溜了。第二次特别有意思,他大约是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连最爱看的汪汪队都不看了,跑来厕所视察。我蹲着说妈妈确实是上厕所,你不可以看哦!你先去看汪汪队吧!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后,还是抵挡不了汪汪队的诱惑,跑去看电视了,然后我才跑开的。
后来听母亲大人说,他又看了一会电视感觉不对劲,跑去厕所找我,见我不在,慌了神一般哭着到处找我,因为没找到而哼哼唧唧了很久。从那开始,他变得特别“坏”,母亲大人和我在他身边只要移动一个脚步,他便手舞足蹈地哭喊着:“奶奶(或妈妈)!等我,等我! ” 他变得如此神经质,令母亲和我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深感焦头烂额。我对母亲说:“这正是偷偷离开他带来的后遗症,让他变得十分害怕被抛弃,变得对我们和周边世界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 母亲这时才恍然大悟,终于认可了我的育儿观点。
3
在我用自己的方式告别了孩子上完班后,我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抱着他对他说:“宝宝,妈妈上完班就回家了,妈妈回家陪着你! ”
“好! 好! ”孩子高兴地回答我。我回家了他变得很活泼兴奋、神气十足,又显得十分娇气。谁叫他又成了有妈的孩子了呢?虽然他依然害怕我离开,但他又开始能主动离开我自己去探索周边世界,或骑着自己的小车在看不见我的地方独自玩乐一会了,没有像之前那么神经质地看着我,要求我寸步不离。我感到十分欣慰。
又是新的一周,早上又是吃面,又到了分离的时刻,又是一番哭闹,不过哭的时间变短了一点,他能很快从分离焦虑中恢复正常情绪,因为他相信我很快就会回来陪他,我感觉他又成长了。
就这样,我既和平地解决了与母亲大人之间的育儿分歧,又妥善地处理了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虽然过程有点波折,我相信这样才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与信任感,让TA更放心大胆地去探索世界,获得更多外界信息,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大家好,我是秦乐天,一个来自乡野的小学教师,与你分享交流教育心得、情感体验、育儿经验等,如果您对这几类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