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朝九晚五浪迹天涯儒释道百谷集
我为老子喊冤:关于《道德经》第二章的全新解读

我为老子喊冤:关于《道德经》第二章的全新解读

作者: 道学部落 | 来源:发表于2017-09-06 22:29 被阅读239次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王弼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老子关于世间万物的辨证认识,指称老子意识到了现象世界中存在矛盾对立的双方,即一切事物皆有其对立面的存在。

并举例指证: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得出结论:老子亦认识到了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得出结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于是,完美的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辩证”的观念,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老子的理解仅停留在辩证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未能认识到相互之间的转化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美诠释,用辩证的概念牢牢的框住老子五千言。

可以说是“老子注我,非我注老子”。(这一概念不能等同于陆九渊“六经注我,非我注六经”)

这样的注释也即承认了老子对事物的相互对待性的认肯,也就是说,这是老子最终要肯定的状态。



但是,这无疑落在了“术”的层面,而不是“道”的指归。

总之,老子要做的恰恰是否定并进一步超越对立的状态,这一连串的表述不能作指实性的理解。

正如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历代注解皆在绞尽脑汁的追问这里的“一、二、三”究竟何指,为了能够自圆其说可谓是东一杆子,西一杆子,(最普遍的理解阴阳二气合为三,但是阴阳与气的结合是汉代的事)。在小编看来,这也非作指实性的理解,仅仅是老子关于道生的万物的描述,所谓“一、二、三”只是他的顺势推演而已,没有具体所指。

要而言之,老子描述这段话,仅仅是想表现对于当时现实的无奈,大道本是无限的整体的圆融的自然的,但在现实中却落魄为分裂、堕落,因而才有了所谓美之与恶、善与不善、前之与后等等相对的相待的分判的种种现象。

我们可以用庄子的认识来表达,世间万物都是有待的,而道的世界是无待的,但老子这里并不是要否定这种对待,从而引出庄子式的虚无,老子是要超越这种对待,从器的世界超离为道。

这是有欲之观,我们要回归无欲之观,即对世界作超越的道之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因而,老子接下来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即所谓有道的人,无为、不言即道的现象言称。

在有欲的肯定的现象界中,世人皆有为、多言,作而辞之,生而有之,为而恃之,功成则居之。

在无欲的超越的形上道中,世人皆无为、不言,万物兴起不加干涉,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至于像“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权术性的理解在碰到时亦作讨论。

相关文章

  • 我为老子喊冤:关于《道德经》第二章的全新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

  • 读《老子通释》之二:没有创造,美在何处?

    天下皆知美为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为之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第二章关于美和丑的论述,直接把我整...

  • 《道德经》没有权威

    关键词:道德经解读 解读《道德经》没有人敢称权威,老子也不行。 今天的菜单: 《道德经》一折。 解读《道德经》,没...

  • 倒读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此篇道德经解读非我个人所写,关于用兵,我对老子的这个观点感到非常困惑,思考很久仍然感觉思路不通。参考多本道德经后,...

  • 《道德经》读书笔记(28)

    雪漠《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开启《道德经》解读新视角。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cí),为天下谿(xī)...

  • 《道德经》读书笔记(26)

    雪漠《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开启《道德经》解读新视角。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

  • 道德经和老子

    关于《道德经》和老子嘛,阿海也想说上那么几句。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的解读。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的解读。 这句话来自老子的【道德经】。 “雄”引申为刚健躁动,争强好胜的意思,“雌”引...

  • 《道德经》:你可知“和光同尘”的玄妙境界?

    原创:白水山人 道德经解读 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老子》:“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倡导“和光...

  • 22老子和《道德经》浅析

    01 关于老子和《道德经》 关于老子的生平,主要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

网友评论

  • 小小小念佛人:老子并没有无奈,也没有批评什么,圣人已经脱离了是与非,真与假的对立。哪还有什么愤世嫉俗,郁郁不平的心,要真有患,就像道德经中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老人家是自己得了道,想揭示真理罢了,至于我们凡夫之人想不想修就是随缘的事了,以凡夫之心,揣圣人之智,好比以讹传讹,只能看到表面,不能深解其义,老子也并不需要谁去为他辩护,德道经说的很多,守静,不争,不辩。真理何需辩,有缘者从之,无缘者逆之,圣人不名,得道者烦恼已断,胸怀像天地一般宽广,无私无执,是与非都是爱好是非者之事,莫辩也。我看有些书翻译都翻译错了,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不仁,不是不仁,而是已经超出了仁的界限,达到了无私,不偏爱哪一个众生,大爱
  • 孤鸿学士:案帛书版,还会有更新的解读。
    这是我对各版本《老子》第二章的校勘https://www.jianshu.com/p/cc3c74f3f565
  • 讲编程的高老师:老子在这里就是想阐明阴阳相生的辩证思想,最后得出有为而不居功的处世方法的结论
    道学部落: @Mr_高老师 个人见解

本文标题:我为老子喊冤:关于《道德经》第二章的全新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fb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