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讲义(完整版)

作者: 庄必凡 | 来源:发表于2023-03-30 23:02 被阅读0次

    参与方式:通过自学先秦文学史,自选角度及重点,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先秦文学“讲义,要求字数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须原创,31日前提交。

    先秦讲义主要讲述夏商周和周朝灭亡后的一点点战国时期部分。

    1.夏朝

    禹本来选定了皋陶作为禅让的继承人,但是直到皋陶去世时,禹依然活着,于是禹经过考查,决定选定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新的继承人。在禹逝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首领位置,伯益则“隐退江湖”。从此,夏朝建立。

    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有一名叫作仓颉的人创造了文字。但是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仓颉造字的痕迹。因此,在外国的历史书上,关于中国的历史知识中,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而夏朝是一个部落。启相当于部落首领。但随着今日科技的发达,当考古学家找到了仓颉所创造的文字后,相信外国历史书也会迎来新的变动: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而恰恰是因为夏朝的特殊性,所以历史学家们基本都称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夏朝之前基本都是神话传说。而夏朝之后,都有详尽的史料和考古证据的坚定支持。)

    引用部

    分:《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芬)—9芒(荒)—10泄(世)—11不降—12扁(局、禺)—13胤甲—14孔甲—15皋(吴、皋苟)—16发(发惠)—17履(夏桀)。

    在《尚书·周书》之中,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文献,记载了夏朝的历史。这批文献大约是夏朝灭亡的五六百年后编写的,应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尚书·周书》里面称夏为“古之人”“古先民”,但是由于他们的统治者不励精图治,而肆行淫乐。所以,上天便派遣(商)汤去惩罚他们,将他们驱逐。

    所以这就恰恰表明了夏抄的确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朝代,并且它在商朝之前。虽然拿不出考古证据,但是你如果说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古人去故意伪造了一个朝代,就是为了迷惑后人?这个理由怕是很难说得过去。

    2.商朝
    商朝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汤建立)-公元前1046年灭亡(商纣)中国历史上的商朝,又称为殷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殷商”这一称谓,主要是因为商朝的国都频繁迁移,在其后裔盘庚迁殷后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长达273年,而商朝的历史满打满算也就五百多年,相当于商朝一半的时间都定都在殷这个地方了。所以,商朝又被后世称之为“殷”或“殷商”。

    商朝一路从河南商丘路经内黄,邢台,后面又到了山西河津,最后定置安阳。

    那为什么商朝要频繁迁都,造成“劳民伤财”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洪水灾害,当我们翻开中国的地图,并且找到商朝的都城,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商朝的都城都集中在中部的一大片平原上,而且他们都在黄河的岸边,也是商朝频繁迁都的一大原因。

    要知道,在商朝,黄河经常泛滥。一旦到了黄河的汛期,因为商朝并没有稳定黄河的河道,所以洪水就会顺着爆发地区成辐射状散开,或者是单方面的冲击。在那时,没有混凝土什么的,只有木头青铜这样的东西,所以黄河的河水很轻易的就将房屋与百姓们冲走了,一场洪水下来,原本豪华的都城变得千疮百孔。

    商朝还发生过九世之乱,此时期是商代由二里岗时期向殷墟期过渡的重要时期。九世之乱的名声很小,不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牧野之战】那样的有名,甚至我可以说,现在去大街上随便去问人:九世之乱是哪个朝代的?大概都是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吧。九世之乱是从仲丁开始,商朝一度中衰,腐败,王室内部经常,甚至连续发生着王位的竞争,商朝前期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阳甲在位时期,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经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世袭制】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继承处于混乱状态,使强大的商朝开始慢慢地走下坡路,但其实在此之前,商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九世之乱则是商朝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下冲。

    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

    九世之乱对商朝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王朝频繁迁都,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后果,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历史上周攻灭商朝,仅仅也就打了一场决定性大战,也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我看了我弟的历史书,上面也有介绍,不过没有一些史书记载的详细。)

    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后来的周武王集结了三百辆战车,三千精锐甲士,和上万名普通步兵,开始了伐纣之旅。2月抵达孟津,与之前联络的八个少数民族部落武装会师。会师后周军总数共有四万五千多人,但真正的精锐就是那三千甲士。二月份末期的一个清晨,商朝灭亡之日,周军与前来交战的商军在牧野相遇,商纣王调动的兵力多达十几万,是周军的几倍,周军因为本来就是联军的,所以周军的军心开始动摇。

    周武王率先派出吕尚领百名精兵阵前挑战,挫敌锐气,紧接着孤注一掷,把三百战车,三千精锐,一股脑抛向敌军。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鼓舞士气,否则这场战役最终必然失败。

    因为商朝的军队中有大量奴隶和其他战场来的俘虏,这些人一经周军的精锐冲击后,立刻倒戈而奔,反而冲垮了自己阵后商军精锐刚刚筑起的防线。周军这时的士气大增,周武王下令:顺势掩杀,只有一万精锐的商军拼死抵挡。个少数民族联军见战场形势逆转,人数对比已经远远有利于己方,也跟着周军的精锐冲向商军。最终,一万忠诚的精锐商军全部阵亡,无一生还,倒在了血泊之中。

    纣王见不敌,只身讨回朝歌,自焚身亡。

    至此,商朝灭亡。

    周朝建立。

    3.周朝

    牧野之战,周军大胜,商纣王于鹿台身背珠宝玉器自焚而亡。武王灭殷以后,以“周”为王朝名,建立周朝。姜太公因为在周人的灭商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分到了春秋时期的【齐】地区(他族姓为姜,出自羌人中的吕氏部族)。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政权分立,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之一【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周朝是一个长命的朝代,别的朝代四五百年也就到了头,走向了灭亡。比如说大唐,汉朝,活了四五百年,最后被昏君奸臣将朝代走向了灭亡。但是而周朝不一样,周朝一直挺立着,虽然在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地位很低,要依赖诸侯来生存。甚至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直接被忽略了,但是周王朝就是一直默默地生存了八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活了最久的王朝。

    一个朝代能存活这么久虽然与它的苟有点关系,但是与它的制度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的,在周朝之前的夏朝和商朝实行的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到周朝以后除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应用广泛的还有分封制。

    分封制使周王朝前期疆域得到了巩固,财政收入增加。分封制这个制度主要指的是在古代中一些王专门对一些诸侯进行分封。其实学过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在商朝也就是周朝的前一个时期的时候,分封制就已经初露头角,但是周朝和前面一个朝代商朝有一点不同的就是:周朝在牧野之战中取代商朝以后,就大规模的对功臣和王室子弟实行分封制,进行封地封名封国了,而其他两个朝代的分封制都没有涉及到这一点。在别人都封候拜将的时候,周朝直接封王封国。现在的历史学家们在对于周朝进行研究时,对于分封制的起源时间也是众说纷纭。

    但每一种制度的成长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小至十几年,几十年,大至一百年几百年,从萌发到普及的这个过程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分封制的产生到周朝时期达到巅峰自然也不能免俗。

    可以确定的是在古代历史上从尧舜和禹时期,又经过夏朝,夏朝灭亡之后建立的商朝,再到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在内的这些朝代中,都是采取的分封制。

    周朝传了十二代,传到了周幽王的手里。对于周幽王,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的,毕竟周幽王并不是因为文治还闻名,其实是因为【大名鼎鼎】的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在位时,为搏美人一笑,几次点燃烽火台,戏耍诸侯。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等到敌人(狼)真的来袭时,诸侯们(村民)还以为周幽王(牧羊人)是在闹着玩,就没来救他。于是,西周的都城镐京,就被北方少数民族攻破了。

    引用部分:

    等到诸侯们反应过来,率兵前来驰援,镐京已经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彻底毁掉了。周平王登基后,看到已经被烧成一片废墟的镐京,也是觉得糟心。所以周平王也懒得再重建镐京了,干脆就将都城东迁到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地区。因为是东迁,所以,周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叫做西周。而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就被称之为东周。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这一年,是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点,是东周的开始,同时也是春秋时代的开始。

    春秋

    还记得我小时候被朝代歌的时候,就背过: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春秋和战国便是东周的组成部分。

    春秋的标志前文已经提到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春秋开始。

    春秋时代的春秋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很简单。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个鲁国人,专门撰写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事情,后来孔子把它修订成一本书,取名《春秋》,于是今天便有了春秋时期这一说法。

    春秋时期,是一个众多诸侯国相互争霸的一个时期,但是谁又没能统一天下,一家独大。

    再说周王室,在西周中期,朝廷内的矛盾便越来越大了,为了协调一下矛盾,周王决定攻打别的地方,转移矛盾,但是矛盾没有解除,反而周王室的军事力量更加衰落了。但即使再虚弱,周王室的国力也是其他诸侯国的三四倍,可以这么说:如果当时强大的诸侯国全部来攻打周王室,未必能够攻下来,很大的可能反而是被灭掉。

    (引用)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公元前708年,周王室由于边境问题与当时的强国郑国争执,周桓王一气之下直接率军讨伐郑国,没想到的是,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周王室,而且打败了王师,使周王室的军队的士气更加低迷了。并且郑庄公还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周王也只能敢怒不敢言。后来,据记载:郑庄公的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

    由此可以看出,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被推翻也就是早晚的事。

    齐国传到齐桓公这一代时,齐桓公召集盟会,自称为王还打着“尊王攘夷”的名号南征楚国,北伐山戎。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引用)童书业认为:“召陵之师”联军有一千数百乘兵车的兵力,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联军压境的巨大压力下,楚国被迫请求加入齐国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极深。而齐桓去世后的前641年想谋求霸权的楚国在齐国参加盟会,仍然以齐国为盟主。可见齐桓霸业之盛。

    也有人认为,当时齐桓公并未有多少实力,当时秦晋都还不是很强大,而对于楚国,齐桓公不过是定了一个盟约,并没有试试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雄厚实力。至于抗击夷狄,更多的是打败了实力不强的狄人,而对于楚国出兵灭了一些小国的行为,齐桓公并没有干涉。

    战国

    战国时期的开始一般都认为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同样,战国时期的战国来源于《战国策》一书。

    战国是先秦的最后一个时期,春秋相比于战国,春秋简直就是“小打小闹”。春秋时期大的战争有十万军兵便是极限了,而战国时期,十万只是最基本出动的兵力。

    当时形势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四个大国秦、魏、楚、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在长达二百年的战国时期里,魏国和楚国的相继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衰落,所以战国便形成了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的局面。

    因为秦齐的实力差不多,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秦齐二国展开了自己与诸侯国交友,与对方绝交,从而孤立对方,对自己的合并大有益处,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我认为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战争,因为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的最终走向---秦统一全国。

    长平之战中,大将白起将赵军全部活埋,赵军因为长平之战而损失四十多万的军力,当时的赵国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男丁去参军了,后来便逐渐衰落。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秦广纳贤才,又有商鞅变法。

    最后,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先秦时期结束。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秦讲义(完整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gc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