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及其本末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06:00 被阅读0次

《大学》古本之称,应该是王阳明叫出来的,乃相对于朱熹校定的《大学章句》而言,原收录于《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校注流传下来。但一直没有受到儒者的重视,直到二程将它挖掘出来,再经朱夫子的阐释而弘扬光大,被列入四书,实际成为儒家的圣(经),于此,朱熹功不可没。王阳明推崇四书,但反对《大学章句》,他的教学都是依据《大学(古本)》。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读《大学(古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的纲领、表现和目标,这就是“止”。这个“止”是治学的根本,其他都是末,懂得了这个道理,离得道就不远了。

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天理,体现在治国理政中就是要爱护百姓,只有不断修身,使自己达到至善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爱民。懂得这个道理,才会有坚定的目标;有了坚定的目标,才会始终如一,永保初心;只有永保初心,才能不受任何干扰,不被成败荣辱所左右;只有不被成败荣辱所左右,才能周密地规划、落实实现理想、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有了完备的方法,治学才能有所得,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凡事都有本末、终始,懂得了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从哪里开始,结果是什么,可以说离得道也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此段语成上文,进一步用古代圣王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古代希望以天命一统天下的圣王,先要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的基础在于懂得如何治家,治家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根本是正心,去除私欲;去除私欲的关键是诚意,慎独,时时心怀戒慎恐惧之心;慎独的本质是将所知运用于日常实践,实践中最重要的则是事事反思对照,改过从善。

然后推出一般的结论: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读大学27》

相关文章

  • 【大学与经营管理】1.近道法则与TOC管理原理

    【大学与管理之道】1.近道法则与TOC管理原理 1,以TOC原理注解本末。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 《大学》讲义(上)

    目 录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二、大学之道,在亲民 三、至善是心之本体 四、知止而后有定 五、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读《大学》而思其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

  • 2018-09-13

    精句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 救赎不如当...

  • 明德86班语文课堂“走进春节,传承文化”之“孝”的文化践行新篇—

    《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末不...

  • 《近道》

    《大学》 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谓“物有本末”,本末就是因果,事物的发展...

  • 《大学》02:终始之道

    《大学》02:终始之道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知至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 读书·分享·《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之道及其本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k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