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德纲要。
苏氏从生命整体来看待道德,强调生命的整体发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苏氏强调用生命来唤醒生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接受,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但是推动也好,引领也好,要想实现真正的道德教育,总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在苏氏那里就是道德纲领。
在南明教育中有更加清晰的表述(事实上,目前的全人之美课程下的图谱又增加了新内容——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只是我暂时没找到图片):
图片源于南明教育下的道德教育图谱道德人格发展三境界六阶段。
这个道德发展图谱结合了冯友兰的道德三重境界和科尔伯格的人生六阶段(要不要偷药,道德两难下的抉择)。这为道德发展提供一个方向性引领,明确孩子将要走向哪里。这需要老师和家长达成共识。有了大方向引领之后,就是具体的策略与方法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孩子的年龄越小,外界规范越重要;年龄越大,自我教育越重要,这是有儿童的认知规律决定的。所以,南明教育旗下的学校,十一二岁的孩子才开始真正的暮省。你无法让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就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去将心比心,因为他的心智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成长本身无法支撑自省。
这(道德发展图谱)和苏氏的思想并不矛盾,只不过一个是强调内在体验,一个是侧重外在的显现,而外在的架构必然要通过内在的体认才能实现,既然是一种内在体认,必然伴随着情感,伴随着思辨,这既离不开办案的引领,也离不开智力活动。因为情感是意志的先导。如果在清单上进行排斥,就不会真心之行,被迫的或者灌输的东西往往会与生命割裂,所以情感是意识发生的内在动力。唯有如此,才能唤醒生命,让道德复活。
这种道德既可能体现在智力领域,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通过不断的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就,并进而自我肯定的态度;也可能体现在交往领域,是一种想要帮助他人的愿望,一种渴望通过帮助他人获得自我认同以及尊严的愿望。
如何让道德复活?这该需要回到教育学循环中。
图片源于干国祥老师的教育学循环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学习(劳动)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它的核心领域是智力领域,但不是唯一,涉及到孩子全部的精神生活。
所以,苏氏说:教师确实应该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这个领域就是道德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