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哲思道学•国学•养生
道德经第一章讲述的是什么 为什么道德经会把道放在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讲述的是什么 为什么道德经会把道放在第一章

作者: 道临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7-07-14 08:32 被阅读729次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的第一句:道可道,非恒道。

这句名言曾引得无数人为之晕倒,仅仅这一句的解释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现在很多人都以帛书为准,以“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为开篇,这是没理解道为何物,才会产生一德为开篇的想法。

老子在这里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震惊的概念,提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道”,是为了让大家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一个道,名词,指老子提出的道这个名词,可,其意是可以,第二个道,可道的道是动词,是可以述说清楚的,表示可以说的,第三个道,非恒道中的道是名词,也就是指第一个道,就是说老子提出来的这个道,指恒久以来平常一直在用的道这个名词,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常用的道这个名词是指什么?

1.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2.有"王道"之意,《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3.有“言说”之意,《诗·衞风》“墙有茨,不可道也。”

4. 有“道理,真理”之意,《礼记》“人不学不知道”

老子提出的道不是指通常的道理或道路这个意思,也不是大家认为的道理,规律或真理而是指老子特别指出的道,和通常道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老子开篇第一句就特别强调道的不同寻常性,后文就反复说明什么是老子提出的道。

第二句:名可名,非恒名。

这也是一句让大家头晕的话,这句好像和上一句没什么关系。

其实老子怕大家不明白,把“道可道,非恒道”换一种说法来讲,换成“名可名,非恒名”。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可见老子对道非常重视,再强调一遍这个道的重要性。

第一个名,名词,名指名词,这个名词就是给道取名为道这个名词。可,可以。第二个名,可名的名是动词,表示可以取名,非恒名中的名,名词,指不是恒久以来一直用的这个名词,也是道这个名词,和平常用的这个道不是同样的意思。

第三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对着一句有很多人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他们这样断句的原因,就是认为道德经是关于有和无的解释,他们把后面一句也断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好像这样断句就连贯了,不这么断句还真的都不懂老子。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首先看这样的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看到这样的断句,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病句,如果老子真的认为这样的话,一定会这样写: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所以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合理的。

那么什么是有名和无名呢?

这一句承接上一句的名,这里扩展为有名和无名,具体到有名和无名指什么,这要参考后面的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的第一篇开门见山告诉大家存在一个道,这个道和我们平常概念中的道是不同的,道一直存在,在万物出现前就存在,他诞生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没出现万物之前什么也没有,也没谁给道取名字,也没人知道道,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当出现万物后,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道,道诞生了万物,当然就成为万物之母了,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对于有名和无名的提出,老子还是在强调与众不同的道,就是要大家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四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句很多人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样断句的人是为了和前面一句也断成为无和有相对应起来,这样就可以把道德经理解为关于无和有的故事。

道德经是关于无和有的故事吗?

通过前面的论述,老子引出的是无名和有名,不是无和有。

老子通过前面的叙述和渲染,就是为了这句话。

我们常说重要的事说三遍,老子也是一句话说了三遍,重点就是为了这句话,你们可以想想,这句话有多重要。

老子开门见山提出与众不同的道,那么这么重要的道怎么获得,这句话就给出了答案,这句话就是我们进入道的标准,也是进入道的方法。

你说震惊不震惊,你说要不要把它放在开篇?

为什么说这句话是入道的标准?

我们人通常感觉不到自己的欲望,但是当你闭上眼睛,你就能发现自己的思维根本停不下来,你的大脑就没有一秒钟能停下来的。

老子告诉大家,如果能让你的大脑停下来,不思考,就是无欲。当人们保持一直无欲的状态,这个状态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状态,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这个景象很难用语言描述,这个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当从无欲的状态转到有欲的状态,可以观到徼,何谓徼?徼,名词,终极。这个景象就是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说当你从无欲状态变成有欲状态,注意特别强调一下,从无欲状态变为有欲状态,这个时候你能观到物质的终极,也就是说你懂得了这个世界。

非常的神奇,当你达到有欲的状态,你能知晓世界的终极,这不仅仅用震惊来解释,这也就是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这是一片人类从未接触的未知世界,能知道世界的终极,也就是知道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终点,这是不是开玩笑,这可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事,就这么被老子轻描淡写的破解了,不管你信或不信,我是信了,这也是道德经能千古流传的深层原因。

第五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到底是指什么也产生很大争论,很多人认为是指无和有。其实这句话已经告诉了最终的指向是名,这两者是关于名的不同,那么结合上一句就能知道,这两者就是指有名和无名。有名和无名是同时出现,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有名和无名对应的是妙和徼,就是指前面说的无欲和有欲观到的妙景和徼,他们必须是同时出现才有效,否则是不算数,这个过程只是名称不同,两者出现过程都是很玄妙的,都叫做玄。

第六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谓玄?老文中一般都有对一些名词的具体定义,不需要去查字典,找词源,其实找来的也不一定是老子的本义。看上一句的同谓之玄,这是玄的最明确的定义。前面说的两个状态都是很玄,这两个状态是指常无欲以观其妙和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个很玄的状态,都不能用言语描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不可见,太过震撼,因为有不同的运行规则,不能用我们现有的思维来理解,所以称之为玄。这就是道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在的世界不一样,他非常玄,玄之又玄,指前面的两个玄,这个窥探的路径就是通过玄门,人是可以通过这个玄门进入这个玄妙的世界,也就是众妙之门,进入了这个众妙之门也就是进入了道,了解了道。

第一章算结束了,老子在开篇就告诉大家一个非常震惊的概念,点名主题,是不是应该放第一章,比那个帛书把38章德放第一章,是不是更合理。

老子为什么会有这样震撼的认识,那是因为人类的传承的结果,而老子不但接受了传承,还印证了这种传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73b30cbec68f:得道者有德,德是责任,经历生死后的领悟。
  • 73b30cbec68f:我认为道就是规则生老病死,人离死亡越近的时候离道也就越近。
  • 会拍照的捉虫师:无名和有名我之前理解是道的不同表现
  • 风雨如慧:道友离得太远了。可道之道是道的分化,可名是道分化之后的固化。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总纲,贯穿所有。
    道临天下:@风雨如慧 这么说你是没真的懂老子的道,老子说的道就是道,不是什么把世间所有道理化繁为简,不是什么关于世界的真理,哲理等等这些文人遐想出来的东西,道是真实的存在。
    风雨如慧:@东方山人 如果你是这样想,那就离得更远了。学道是为了把世间所有道理化繁为简,九九归一,如果你觉得道理多才是好的,那就背道而驰了。
    道临天下:@风雨如慧 一千人有一千种解,这要看个人从中得到什么
  • b61257adc52f:无名有名解释得好。此前,我的理解是无和有。
    b61257adc52f: @能恩 老子通篇讲的是无欲,怎么又能说有欲?
    b61257adc52f: @能恩 有欲无欲之解释似乎不妥
    道临天下:@能恩 感谢指导和鼓励
  • ai糊弄:兄弟你当老子是平常人 是对科学向往脑残粉 的心理学家 不要想那些神不神 鬼不鬼的 就好理解了
    道临天下:@ai糊弄 对无知的人不要去理会
  • 心灵摆渡人A:厉害,解释的很清楚,也让人颇为信服。但就“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有欲和无欲的解释,我觉得有待商榷,总觉得有欲和无欲与有名和无名应该是某种对应关系!
    心灵摆渡人A:@东方山人 好的,坐等下期!
    道临天下:@心灵摆渡人A 在这里只是个开头
    道临天下:@心灵摆渡人A 你好,理解非常清楚。
    道德经后面有很多地方详解了什么是有欲和无欲,目的和结果是什么都解释很详细,欢迎继续关注。
  • 今小汐:分析得很好,赞!
    道临天下:@今小汐 感谢鼓励
  • 魔字王早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同旋,就是告诉你们要不断旋转,当你感知到内在旋涡时就要不断旋转,看过龙卷风么?
    道临天下:@王早华自性绽放 谢谢指教
  • 赛腾烟:道不可道,名不可名
    道临天下:@赛腾烟 换一种说法也是说法
  • 七重梦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说从迷到悟你要走很远的路。禅宗有小悟上千回,大悟好几回之说。就像一个做梦的人,在梦中又做梦。连续做了七重梦境。他要醒来则要醒悟七回。所以悟道的释迦牟尼佛,悟道后会说:奇哉!奇哉!佛教还讲走渐修道路要历经三大什么什么劫。那个字不会念。
    道临天下:@七重梦境 没挖坑
    七重梦境: @东方山人 这不是问问题,这是挖坑。你就直接说答案。
    道临天下:你知道佛的悟道在老子这里是个什么概念吗?
  • 七重梦境: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
    出世常保持空无,无我的状态,天地的真理才能显现。入世则被天地限制,要顺应天地的道理,顺势而为,下面就用水的例子来说明。
    道临天下:@七重梦境 @七重梦境 所以后面才会有,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是说入世有了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指自我欲望的总和。我才有了麻烦,什么麻烦呢?

    你这句话是对的。
    道临天下:你这样的断句,我在文中也写了,把老子的本来意义完全改变了
    七重梦境: @七重梦境 所以后面才会有,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是说入世有了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指自我欲望的总和。我才有了麻烦,什么麻烦呢?贪痴嗔慢疑。然后有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生老病死之苦。然后生死轮回,常在迷误中不知回家的路。道德经是一脉相承,逻辑严密的。
  • 七重梦境: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宇宙来自于无。无中生有的过程就是,道生一。我们这个存在则从一开始生二阴阳,阴阳的无限组合生千变万化的世界。
    道临天下:@七重梦境 你还没明白我讲的是什么,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慢慢看吧,或许有新的理解,感谢留言,也是对我的鞭策。
    七重梦境: @东方山人 有大还是宇宙天地大?你的理解层面很低,眼界再大点。圣经创世纪怎么说的?一片混沌,混沌是有是无?然后说光是好的,于是有了光,然后根据他老人家的喜好建了这个宇宙天地。先有欲后有宇宙天地,这个欲是有还是无?唯物主义者讨论不了道德经,如果你是唯心主义,那么有没有神通?神通的原理是什么?道德经里都讲啊,是道书是秘笈啊!
    道临天下:老子出来没说过天地宇宙来自于无,只说过有生于无,有生于无不能理解为天地宇宙来自于无
  • 七重梦境: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人认识世界不是本来世界而是概念世界。概念世界在提供方便的情况下逐渐复杂化让你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比方说一件东西我们给它命名后就觉的已经掌握了它。实际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在误解的基础上给它命名的。这样的错误多了,人就彻底的迷失了,所以毛主席说越有文化越反动,真有道理。
    道临天下:你对道德经也有很深的理解,到我们可能的角度不同,会产生偏差,能理解,欢迎多多指导,多多交流。
  • 七重梦境:很简单啊。第一句说绝对真理是不可以言说的。言说就有一个主体,一个自我。而大道与自我是向抵触的。你要么放弃自我成为大道,要不保留自我永远无法成道。
    道临天下:@七重梦境 可能我们理解的道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差别。就像你说的禅宗和佛,他们对这个问题不是非常清楚一样,才会出来这么多的佛经,而老子对道的阐述非常清楚,所以只留下一篇道德经就可以了。
    所以你说的觉得真理具体是什么,我想你也不知道吧。
    七重梦境: @七重梦境 如你所言,那个道的内涵层级就太低了。就太小瞧老子这个道家鼻祖了。我说的绝对真理,只是强为说辞,所以禅宗在这个问题上是,刚欲开口就被棒打。绝对真理,也可以说是佛,是道,是上帝,是张三,是那个。一个指向月亮的指头不是月亮本身。
    道临天下:你要说是真理,那这个真理具体是指什么呢?
    道是有确指的,不是指什么真理和规律这样的包含所有的东西。
  • 经纵组:我和您对第三句的理解不谋而合。😀
    另外,《道德经》这样一本理解分歧甚大的经典,引发了我的思考:老子写下五千言,五千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这五千言的意义不仅限于让世世代代的后人理解老子的本意,而更在于可以启发无数人——使我们冒出一个与老子本意不尽相同的想法,带领我们思索宇宙、世界、万物、人类、社会。五千言是激发新思想的打火石。
    道临天下:你写得很好,道德经在于启发别人
  • 观复知常:好文~
    道临天下:@观复知常 欢迎多多交流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一章讲述的是什么 为什么道德经会把道放在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vv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