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第十二」1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何为仁。孔子说:“克己复礼就是仁。能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会向仁靠近一点。修养仁德要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具体该如何去做。”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不才,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
“颜渊”,即颜回,字子渊,故又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小孔子三十岁。
“克己复礼”,约束己身、依礼而行。成语,不译。“克”,约束。也有解作“能”或“胜”的,但“复礼”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约束己身,故从“约束”之解;“复”,践行。类似用法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礼”,用以行义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归”,趋向,归向。类似用法如《资治通鉴》中的“若水之归海”。也有人解作“称许”,今不从。
“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
“目”,条目,具体的做法。
“非礼勿视”以下四句,言简意赅,沿用至今,故不译。
“不敏”,不才,才能有限。“敏”,此处指才能。类似用法如《国语·齐语》中的“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通常是解作聪敏,今不从。
“事”,做,从事。
【评析】
“礼”是用以行义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但其规定却常会与个人私欲相冲突。因此,若要依礼而行,就必须要约束己身,是为“克己复礼”。孔子说:“礼以行义”,故“克己复礼”就是行义。而义又是仁之表,故行义就是为仁。因此,从实践层面而言,“克己复礼”就是“仁”。
实现仁道理想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虽然微不足道,却是组成“天下”的一分子。只要有一个人发生改变,“天下”即为之而变。因此,只要能做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就会朝向仁道理想靠近一点。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换言之,若想使“天下归仁”,那就首先要克己复礼,改变自己。
“克己”的关键在于自律而非他律。《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即室内西北角的安藏神主之处,无人可见。在无人处也能做到“不愧”当然并不容易。因此《中庸》云:“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有人处的“克己复礼”或可由他律,无人处的“克己复礼”则非有自律不可。故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说不要摄入外界不合于礼的信息,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说不要发出不合于礼的言行,以免造作不义的后果。如此约束己身使勿入于非礼,则举凡视、听、言、动皆合乎礼,此即为“复礼”。
“非礼勿动”有身不动与心不动的两重境界。所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参见《善读「论语」9.4》),就是圣人才有的其心不动的境界。心不生非礼之念,自然口不出非礼之言、身不行非礼之举,虽外有非礼之视听,内心亦不为所感。故“非礼”而心“勿动”才是“四勿”的核心,也是“克己复礼”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