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适
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
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
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
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
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
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
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高适有《谢上淮南节度使表》日:“(臣)以今月二日至广陵,以某日上讫。”(据明刊本《高常侍集》)此表作于至德二载(757二月)。
高适此诗四库本题下原注:“时在扬州。”故系于至德二载初。此时高适在扬州准南节度使任上:张巡,许远正在雕阳保卫战中苦守,高适借酬答河南节度使之机,以此诗动解贺兰进明迅速进兵解阳之围。《旧唐书·高适传》:“其与贺兰进明书,令急教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书,绸缪继好,使释他憾,同扱梁宋,”然贺兰终不发兵,导致睢阳陷落。《资治通鉴》卷二一九:“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准,皆拥兵不救。
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准霁云慷慨,泣且语日:霁云来时,離阳之人不食月馀矣!霁云虽欲独食,且不下咽。大夫坐拥强兵,观睢阳陷没,曾无分灾救患之意,岂忠臣义士之所为乎!”因啮落指以示进明,曰:“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
座中往往为泣下。霁云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乾元”元年(758)高适途经睢阳时,致祭张巡、许远,有“十城相望,百里不救”之语,乃是有感于贺兰辜负自己厚望而发。
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凭栏远眺忧心国事的情怀。前四句总写,诗人登高望远,见中军旌旗,中原遍地烽火,感慨时局,率军救亡之情激烈迫切,以至于把个人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河华”以下两句补写“感时”,关中为安史叛军占领,中原陷入战乱之中,满目疮痍;“愧无”以下四句写自己面对时局的忧心,愧无平难之策,有惭出师之名,受命知皇恩深重,临战方觉人微命轻;“股肱”二句从对自己壮怀激烈的抒写过渡到对贺兰进明的赞颂称其为国家的股肱重臣,而自己所在的淮南与贺兰节制的河南唇齿相依,有赖对方照应。
后十二句劝贺兰进明以大局为重,及时平叛建功。
先赞其有摧锋之势,御史之显,说明其有足够的兵力平叛;继而赞其有鲁连之忠义、陆逊之智谋,说明其有足够的忠勇去平叛;再设想其进军的效果,直道而行无须特殊之智,抢先出兵可与叛军抗衡,假如贺兰迅速发兵支援睢阳,则我为坚定后盾,免你后顾之忧;“抚剑”四句再动之以情,你我重视然诺,共赴国难,抚剑悲歌,走向沙场,定当横行灭敌。此为高适在安史之乱中为数不多的诗作之一。
整首诗感情充沛,壮怀激烈,从中可见高适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