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在库房清理文物时,发现了写着“乾隆诗稿”的两个箱子,共装有乾隆诗稿2.8万余首,加上过去库房里的1.7万多首,已发现乾隆诗稿共4万多首。
史传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赋,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作。对此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这次发现说明,乾隆皇帝真的写过四万多首诗,这些诗稿都是他的御笔。
四万多首诗是个什么概念呢?唐朝号称文学史上的诗歌发展最高峰。《全唐诗》一书,作为唐朝诗歌的集大成者,收录两千多位诗人作品,也不过才四万多首,被乾隆一人轻松碾压。
按理说四万多首诗,作者乾隆自带曝光度,经纪公司包装宣传也非常给力,就算万里挑一,也该出一两首经典永流传。但可悲的是一首都没有,乾隆也算创造了文化圈奇迹。
乾隆的诗大部分是写实诗,记录了当下的所见所闻所感,灵感爆发来一首、触景生情来一首,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朋友圈发文。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解读一下这些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就不难理解为何乾隆的诗没有成为传世佳品了。
1.诗歌造诣水平一般
乾隆从小就被康熙隔代内定为皇位继承人。作为未来的储君,乾隆享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强大的师资配备,学习成绩理应是全优的。
但事实情况是,乾隆的语文成绩有点弱,尤其是诗歌创作,有平仄押韵、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这些傲娇的小要求,乾隆在这方面的造诣一般。
乾隆年间,有个科举考生叫沈德潜,从22岁开始参加乡试,一共考了十七次,最终在67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从此跻身官场。
他的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皇帝以诗词唱和。
有一年冬天,乾隆和沈德潜等大臣一起去西湖游玩,正好下雪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让乾隆诗兴大发。
乾隆略加思索,开口吟到:“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叫好,都说皇上出手不凡。
乾隆听着非常开心,于是继续吟到:“七片八片九十片……”,然后就卡壳冷场了,搞的大家一脸懵逼,这哪里是诗?分明就是小孩数数嘛,气氛略显尴尬。
关键时刻沈德潜接了这个烂尾工程,他上前一步说:“皇上的诗写得太好了,请让臣下狗尾续貂。”乾隆赶紧借坡下驴准奏。
于是,沈德潜接上:“飞入梅花都不见。”这首数字诗终于曲终奏雅,稍具诗意了,当然版权肯定归皇上。
除了沈德潜外,纪晓岚也曾帮助乾隆写过诗。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纪晓岚微服出宫,在一家酒楼喝酒时,看到有一家迎娶新娘。乾隆又才思泉涌,开口吟道:“楼下锣鼓响叮咚,新娘羞坐花轿中。今日洞房花烛夜……”吟到这里,又刹车了,这三句听着通俗易懂,童谣风十足。
乾隆得意的对纪晓岚说:“爱卿来接,接得好,朕有赏!”于是纪大才子接道:“玉簪剔破海棠红。” 乾隆圣心大悦,又“完成”了一首诗作。
2、喜欢批量使用生僻字和典故
为了凸显自己的文学修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乾隆尤其喜欢使用一些生僻字和典故在诗词中。
在《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一诗中,有这样几句: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国有余用苏茆檐,减一半惟投悬匦。
其中的恫瘝、蠲、匦都是生僻字,恫瘝(tōng guān),病痛,疾苦的意思,蠲(juān),除去、驱出、祛除、免除、去掉的意思;匦(guǐ),匣子,小箱子的意思。
这些字今天看来是生僻字,其实在乾隆那个时代,这些字也是很冷门的。
这本来是一首很温暖、很接地气的诗,翻译过来大意就是我三次来到这里,感觉这里很穷困,于是我免了他们一些税赋,百姓生活变好了,他们就非常开心。记录了乾隆关心百姓疾苦、施政爱民的一些措施。
乾隆用了几个生僻字后,这首温暖的仁政爱民诗就只能作为压箱底珍藏。
还有一首《戏题听鹂馆》,这首略有知名度。原文是:清和渐觉绿阴稠,初听林间黄栗留。笑我本非高逸者,双柑何必袭风流。
这首诗从韵律上听起来非常具有打油风,其中有两处引用:
“黄栗留”引自王安石的山下飞鸣黄栗留,溪边饮啄白浮鸥。
“双柑”引自一句唐朝冯贽《云仙杂记》卷二引《高隐外书》:“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鸝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这是为了呼应黄鹂这个主题才引用的。
这种引用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家都习惯吃煎饼卷大葱,你非要给我换成煎饼卷澳龙,还一个煎饼塞俩,吃得我浑身不舒服。
3.不求最好,但求最多
乾隆的诗都是随性而做,就和我们今天晒自拍发朋友圈一样,不开心吐槽要发,享用美食要发,外出旅行要发,买了包包炫个富也要发。乾隆作诗也是同理,所以他才会成为一个高产诗人。
吐槽诗—《习字》:
间日视阁章,山庄有清暇,有暇亦何为,读书及习射。
书亦六艺一,自古重墨稼,棐几铺玉版,嘉荫就松架。
缮性归平易,变体祛奇诧,举首瞻奎文,当年此消夏。
晒美食诗—《黄瓜》: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晒旅行诗—《堤上偶成》: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炫富诗—《射熊》:
寥萧玉宇拂秋风,掌样霜锋好射熊。
却笑汉皇犹赤帝,空输女子是英雄。
如果是今天,这种狂晒朋友圈的行为一定早被拉黑了。但在当时,乾隆赢来文武大臣的满屏点赞,他自己也有点飘飘然了,自我感觉良好,以诗人自居。
4.到处题诗,连文物藏品、名胜古迹都不放过
1745年,一幅落款“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放到了乾隆眼前。他爱不释手,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提到最后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发誓强迫自己手下留情。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全幅5.5米长的作品上,王羲之的书迹只占不到0.148米,剩下的空间几乎占满了乾隆的诗印,他在49年间提了73次。
乾隆曾六下江南,每次都到杭州,当年的西湖十景碑,他全都有题诗,而且一个碑写六首,来一次就留60首诗。
如今,“苏堤春晓”碑上的诗,保存得最完整,“曲院风荷”碑背面及两侧则各有一首乾隆皇帝的诗歌。
乾隆曾四次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并为龙井八景一一题诗,一共有32首。
乾隆题诗盖章的文物字画、名胜古迹还有很多,毕竟这么多诗,呈现的载体总要丰富一点才能满足大诗人乾隆的虚荣心嘛,我只是有点心疼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好东西。
乾隆从十几岁开始写诗,在诗词创作上面他是非常勤勉的,估算一下平均每天写1.5-2首诗。如此高频次的创作,谈质量有点强人所难了,更何况乾隆是个日理万机的全职皇帝,诗词创作纯属业余爱好。
综合来看,乾隆的诗从文学研究价值上看并不高,但从诗的内容上看,乾隆写的是纪实诗,记录当天或某个时期的事件以及国家大事,几乎每一句后面都有一个“注”(即这句诗的意思),他记录的国家大事以及宫廷内幕,是研究历史极好的素材,所以看乾隆的诗,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网友评论
夏响青篁冬悦雪, 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 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 鞠躬尽瘁为苍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