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
【王阳明传略】126 善恶良知四句教 百虑一致从本心(上)

【王阳明传略】126 善恶良知四句教 百虑一致从本心(上)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1-13 06:00 被阅读0次

嘉靖五年(1526年)

二月,季本得从揭阳主簿升弋阳县令,先回家来见王阳明,适逢黄绾托病回黄岩也来看王阳明,三人一起游览鉴湖,餐聚中,季本问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义。

王阳明将手中的筷子举起来,问道:“看见了吗?”季本说看见了。接着,王阳明又把筷子放到桌子下面再问,季本回答:“看不见了”王阳明于是微哂。

季本私下请教黄绾。黄绾解释说:“不睹中有常睹,方能戒慎不睹;不闻中有常闻,方能恐惧不闻。当应而应,不因声色而后起念;不当应而不应,虽遇声色而能忘情。心体正,则不为闻见所累。

季本到弋阳任上后,有来信汇报学习心得,王阳明一一加以点评,嘱咐治学惟在简易,凡看经书,关键在致己之良知,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所用,拘执于文义而互相比照,反而把自己束缚住了。

弟子杨文澄问阳明:“既然意有善恶,那什么是诚意?”

王阳明答复说:“心,无善无恶;意,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即良知;为善去恶即格物。”

弟子继续问:“意,本来就有善恶吗?”

王阳明说:“意乃心之发,本来只有善,没有恶,有了私欲,才产生恶。良知能够分辨善恶,所以治学的关键就是致良知。”

以上问对,是王阳明四句教的雏形。

三月底,监察御史聂豹(字文蔚)来绍兴,两人论讲良知十余日,聂豹深感圣人必可至,回去以后写信给王阳明继续探讨良知之学,王阳明于五月回信,详见《传习录》之《答聂文蔚》。

四月,欧阳德述职结束,回到六安。聂豹随后就去拜访欧阳德,他对王阳明的学说仍提出了一些质疑。欧阳德写信给老师,报告了大致的情形。

王阳明给欧阳德回信说,聂豹的怀疑是没有错的,孟子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我的善还不够,故不能完全取信于他,所以,我还要努力。

王阳明评价聂豹说,他本质朴实,有志于圣学,比起那些理论一大套、对我没有怀疑、行动上却做不到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而且,他一接触便能坚信,资质超越常人,只是时间不长,难免还有受到旧闻和书本的影响,所以不能马上洞澈。

欧阳德另外又有来信,请教见闻、思虑、精力、逆忆与致良知的关系,王阳明有《答欧阳崇一》逐一辨证,详见《传习录》。

四月,顾应祥由江西副使徙任陕西苑马寺卿,来信告知,并寄来杨简《慈湖文集》,打算另刻集萃本,王阳明告诉他,难度比较大,对古人的书,不如保持原貌,让读者自己去分辨。(去年黄省曾刊刻王苹《遗言》,王阳明建议删节。)

九月,陆澄丁忧将满,来信告阳明。王阳明回信,称赞其论学坦诚剖心,此不但可以明己,还可启发他人,因此建议他与闲居在归安的施儒及自己的朋友韦商臣多多交往,相互砥切。

十二月,弟子刘邦采(字君亮,号师泉)、刘晓叔侄共创安福惜阴会,逢双月望日,同道聚首,互相切磋,满五日而散。王阳明闻之甚喜,作《惜阴说》告诫致良知无一夕可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126 善恶良知四句教 百虑一致从本心(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zy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