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者的艺术教化
第二卷的结尾,已经阐明了对于护卫者教育的尺度。即神是善的原因,因而也就是善的尺度。由此可知,诗人不是合适的教育者,关于神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可以获得相应的真理。就此而言,柏拉图所说的神与传统理解的神是完全不同的。总之,关于神的正确的教育教育,是从肯定的方面,使护卫者能够树立正确的善恶标准。这一点也表明,只有从最高的标准出发,一切行为的善恶的评判才不会有争议。因此,道德问题,如果想从经验出发抽象出一个标准来,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也就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柏拉图接下去论及死亡教育,这是要使护卫者克服恐惧、视死如归。
他重又回到荷马史诗,要求删除那些描绘死后生活如何凄惨、让人们畏惧死后生活的句子。因为这些诗句会使人畏惧死亡,因而宁愿苟活偷生做奴隶。这些不符合护卫者的职业要求。还要删除那些表现英雄软弱的句子,删除挽歌,因为这些描写不利于培养护卫者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的品格。因为这些品格正是理智统领激情的表现。作为护卫者,不能让激情战胜理智。前面所说的就是虔敬、勇敢这些美德。至于理智对于欲望的克制,柏拉图把这种美德称为节制。节制或自我克制,分为两种情况,就作为肉体存在的个人而言,是对于带来肉体快乐的欲望的控制。这些欲望包括饮食、性欲、和贪财等。而对于公民来说,则是要服从统治者。
在有关人的故事中,柏拉图强调,故事不能宣扬那些错误的价值观。“他们举出许多人来说明不正直的人很快乐,正直的人很苦痛;还说不正直是有利可图的,只要不被发觉就行;正直是对人有利而对己有害的。”(392B)这正是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涉及的内容。
以上就是关于故事内容方面的。
关于讲故事的形式方面,柏拉图也有要求。
说故事要用简单的叙述的方式、模仿的方式,还是二者兼有的方式?(392D)
所谓叙述,就是明确地以讲故事者的身份讲述发生的事情。而所谓模仿,则是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来说话。从原则上来说,柏拉图反对护卫者模仿任何其他职业。如果非要模仿的话,“应该从小起模仿与他们专业有正当关系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一类人物。”(395C)因此,他们不应该模仿女人、奴隶、坏人、各种工匠、动物和其他自然事物。总之,不去模仿不如自己的事物。以防止自己的堕落。因此,在对护卫者的教育问题上,柏拉图赞同“单纯善的模仿者的体裁。”(397D)换而言之,就是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所采取的方式,以苏格拉底的方式说话、以贤者、甚至神的名义说话,以此来教诲护卫者。同时,作者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教化。
至于曲调方面,柏拉图反对挽歌式的调子、奢靡的调子。需要的是能够模仿人的勇敢和节制的调子。至于月起,则选用七弦琴、七弦竖琴和短笛,它们都是专业化的东西,因而并不是模仿其他乐器的乐器。总之,专业化是一以贯之强调的东西。所有的选择都以教育目的为尺度。
好的曲调还要有好的节奏。
总之,“好言辞、好音调、好风格、好节奏都来自好的精神状态,所谓好的精神状态并不是指我们用以委婉地称呼那些没有头脑的忠厚老实人的精神状态,而是指用来称呼那些智力好,品格好的人的真正良好的精神状态。”(400E)
柏拉图在这里着意强调的是诗歌的教化功能。中国古人也很重视这一问题,“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李青春在《诗与意识形态》这本书中,系统研究了《诗经》在周朝的意识形态建构中发挥的作用。诗歌这种东西,以艺术的方式传播了一定的伦理观念,反过来,人们通过反复地吟唱某种诗歌,也固化了某种伦理意识,从而巩固了人们对于一定伦理制度的认同。当然,对于柏拉图来说,诗歌这些东西不过是对于真理的模仿,因而,就必须限制它的表现形式、内容等等。问题是:如果诗歌不是模仿呢?如果它的目的并在与以感性的方式表现所谓的真理的话,还需要给它们赋予那么多教化的功能吗?事实证明,刻意的、以教化为目的创作的东西,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也很难受到大家的欢迎。尤其是在信息来源多元化的今天。这就需要进一步反思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除了诗歌,还有其他的艺术形式同样需要审查。比如绘画、雕刻。这些都应该以善、美为标准来进行创作。艺术教育要从儿童开始。为什么要从儿童开始?为什么要给护卫者教育这些东西?这些感性的内容?因为这是理想国的创建阶段,是培养哲学王的初始阶段。只有儿童才可以不受到旧世界的污染,才可以有一个新的起点。至于护卫者,其实也相当于哲学王的儿童阶段。应当以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知识来教化他们。他们还没有掌握辩证法,还不能理解和把握抽象的真理。因此,需要从最为低级的、易于理解的感性的东西引导他们的精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是基于他对于灵魂的看法之上的。按照《美诺篇》中的说法,灵魂虽然自在地拥有对于理念世界的知识,但在降生人世之后,已经变的模糊不清了。因而才需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所以柏拉图说:“虽然他还年幼,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到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向前欢迎,因为他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这是很自然的嘛。”(402B)
就此而言,仅是被动地接受感染,仅是了解了这些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东西,并不算是获得了知识。它仅仅是为获得真正的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或条件。所以苏格拉底才有了402B-C的那一大段话,意在说明仅有艺术教育是不够的,要拥有美德还必须上升到哲学的概念式的认识。音乐的功能其实就是以感性的形式,向人们传递和谐的意识。而这种和谐也就是理念世界的存在方式。“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愚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403A)“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403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