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个究竟,这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孔子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有人就说了:“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来,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7392bf41cae9d591.png)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篇之十五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9b3df72af4ea78f1.jpg)
“大庙”,即太庙,是祭祀开国君主的庙,鲁国太庙即周公庙。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330cbb95daa979c1.png)
“子入大庙,每事问。”孔子进入到太庙里去问这问那,这是啥时候的事呢?有人说是他少年时。到太庙去参观,凡是看到祭祀用的礼器及摆设都要发问,可见孔圣人的求知欲从小就十分强烈。但问题来了,太庙这种庄严肃穆的所在,平时好像并不能进去看的,大门紧闭,严密把守,不知何时何人带着这位小孔丘进去参观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ac7db054ecffed45.png)
还有人说是孔子去太庙参加祭祀活动时。但参加正式的祭祀,那是十分严肃的场合,不容许指指点点、问这问那,要规规矩矩地按照司仪行礼,心里即使有任何疑问,也不能随便开口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dd053790e2f5c8ee.png)
大多数人认为,是在孔子年轻时,他刚刚在鲁国担任太庙的助祭。“入大庙,每事问”,不是在正式祭祀仪式上,而应该在此前的准备阶段,就是祭祀的彩排,叫作演礼,在太庙进行预演,这样的场合就可以随时提问了。为什么会请孔子担任太庙助祭?据说因为孔子少年时就有知礼的名声,都知道“鄹人之子”名叫孔丘的从小就好礼,对周礼十分熟悉,有很深的研究,在鲁国有一定知名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d650f547fa0a8c95.png)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鄹”是鲁国的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称作“鄹人”。邑大夫是地方长官,又称都邑大夫,跟现在的县长或镇长级别差不多。“鄹人之子”即孔子,就是鄹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孔子既然以博学且深通周礼而具有知名度,那他应该啥都知道才对,可现在进入太庙,却东问西问,好像啥也不懂,这就引起别人对他的疑虑了,怀疑他到底懂不懂礼,于是在背后议论他、讥笑他。“孰”谁、哪个;“孰谓”,谁说。“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来,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了,就说一句话:“是礼也。”——这正是礼啊。孔子真是大智慧,看似随口一说,话里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ab03fed24e707a7b.png)
他早有知礼之名,对周礼十分熟悉,肯定懂得很多,但在太庙里又什么都向人请教,所以有人说孔子真是太客气了。其实他并不是虚情假意地装孙子,也不是假装不懂而故意提问刁难,更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而是面对祭祀礼器的实物场景,他需要逐一加以求证确认,对其中的真伪加以辨识,来印证自己关于周礼的已知和未知。这样的态度,既展示了孔子虚心求教的品格,同时更表明了孔子对于周礼恭敬谨慎的崇仰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d6007431f880d935.png)
也有人对此有不同解读,认为孔子入大庙东问西问,是明知故问。他不是不了解鲁国太庙中那些礼器和仪式,而是感到鲁国作为一个诸侯国,这样的陈设和仪式跟其身份不相符合,很多方面都是僭越违礼的,然而又不便明说。所以问这问那,其实是在故意找茬,暗示和讽刺鲁国君主不循旧典的非分之礼。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98c43ad85516498d.png)
如果照这样的理解,那么最后孔子说的那三个字,后面的标点符号应该变成一个大大的问号,成为反问句:“是礼也?”——那些算是礼吗?反问的答案当然根本不是礼。钱穆大师就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在此表达了“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之讽刺与抗议”,并且“是礼也”这三个字正是这一章“神味之深厚”的妙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8dd58a3cfc5e4ec1.png)
也许大师是对的,但世上很多人还是宁可相信孔子的“每事问”,只是体现了他谦虚好学、小心求证、敬重周礼的美德。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91699/f3c52a7a037e567c.jpeg)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言夫子慎礼也。
包咸:太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也。
《论语正义》:鲁,侯国,不得别立明堂。其一切非常典礼,皆于大庙行之。言“孔子仕鲁”者,明孔子得入大庙也。《杂记》云:大夫冕而祭于公,士弁而祭于公。是大夫皆助君祭也。
朱子: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或曰孔子早年始仕,在群有司之列,祭祀以供职。)
《论语义疏》:所以云“是礼”者,宗庙事重,不可轻脱,愈知愈问,是敬慎之礼也。
尹氏: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张栻:礼以敬为主。宗庙之事严矣,其大体,圣人固无不知也;至于有司之事,则容亦有所不知者焉。知与不知,皆从而问,敬其事也。或以为不知礼,圣人告之以“是礼也”,所以明礼意之所在也。
康有为:虽知亦问,非徒为谨,礼实宜然。记此,见孔子有若无,实若虚,不以学问自矜,而行礼至谨,可为后法也。
徐英:或人所谓知礼,是指礼之器物形式言。孔子所谓礼,是礼之教义,形而上之道也。且孔子曰“吾少也贱”,虽博学多闻,心知其事,而未必识其物,故问以审之,且容有变异处,慎之至也,故曰“是礼也”。
钱穆: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事正类此。此乃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之讽刺与抗议。浅人不识,疑孔子不知礼,孔子亦不明辨,只反问此礼邪?孔子非不知此种种礼,特谓此种种礼不当在鲁之太庙中。每事问,冀人有所省悟。
《春秋繁露》: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
《考工记》:左祖右社。(祖,宗庙。)
《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公羊传》: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
《汉书·韦玄成传》: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庙而迭毁。周公是鲁始封之君,为鲁太祖,故庙曰太庙。
阮元:鲁,侯国,不得别立明堂,其一切非常典礼皆于大庙行之。
【学习参考书目】
《礼记》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正义》 《论语注》 《论语集释》 《论语新解》 《论语会笺》 《公羊传》 《考工记》 《汉书》 《春秋繁露》 《明堂论》 《四书释地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