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你的长相替你说话

作者: Nicole林小白 | 来源:发表于2019-08-06 08:23 被阅读457次

文/林小白

有人说:30岁前,你的长相是父母给的,30岁后你的长相是自律给的。

美国心理学者安琪拉·李·达克沃斯带着调查组,去了西点学校,去看军事训练,去看全国拼字比赛,观察了学生、教师、商人等各界人士。

他们调查了什么样的人会成功,为什么他们会成功。最后她发现:

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不是外貌、不是健康、而是自控力。

01 我想要≠我需要

欲望是件很折磨人的东西,但误把欲望当成幸福,更加折磨人。

《花儿与少年》第三季里,赖雨濛等明星常常在旅途中喊饿,但每次点了一堆的东西却吃不完。

在凯恩斯一站,一算剩余经费已经明显不足,一时间,团队陷入窘境。

此时,一向独立成熟的陈柏霖直接指出了大家在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失衡问题。他说:

“你花两块钱就可以填饱肚子,为什么要多花八块?”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想当然地把“我想要”等同于“我需要”,却忘了思考有些欲望并不是真实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诱惑我们上钩的。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就揭露了欲望背后的真相:

销售的本质就是让人屈服于即时满足,不留出时间给消费者独立思考,做出选择。

研究发现,人们购物时,付现金会感到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从而会对这笔钱三思而后行。

刷卡和线上支付,让我们误以为,只要动动手指就能买到心仪的产品,减轻了不适感。

信用卡和蚂蚁花呗的兴起,更是延缓了购买时的痛苦,对花出去的钱缺乏概念。

打折、促销、买一送一这样的字眼,让我们的大脑将这个差价误认为是自己赚到的钱。

“简直是白送啊,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但还是赶快放进购物车吧,以后总会用得着。”

一旦你产生这样的心理,恭喜你,终于落入了商家的圈套。

“这是个欲望过剩的时代,互联网和成熟的广告业正在让我们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杂。

但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梳理自己的欲望,就会被欲望的洪流吞噬,把金钱、时间白白浪费在无意义的痛苦中。”

意识到,才能看清虚假的欲望并且成功抵御它们。

02 “我想要”≠“我需要”

杰克·惠特克曾获得了2002年美国“强力球”大奖,奖金高达3.149亿美元。

天降横财面前,让杰克·惠特克大脑的奖励系统开始充分活跃。

他开始像暴发户一样:挥霍无度、买房、买车、买直升飞机、资助教会修建新教堂……他想要的越来越多,但远远大于他原本需要的。

在10年之后,这笔本可保他一世无忧的奖金在声色犬马中被挥霍一空,而他也妻离子散。

没想到,这种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渴望、被诱惑、上瘾的种种体验,竟然是毁掉我们人生的元凶。

1953年,两名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和彼得·米尔纳,做了一个电击实验。

科学家将一个电极植入小白鼠的脑袋里,在小白鼠走到某个特定位置时,通过电极来刺激大脑的某个区域。

开始,科学家的预想是小白鼠会讨厌这样的电击,从而刻意避开电击区域。

但实验结果恰恰相反,它们会不停回到那个它曾经受到电击的地方。

在反复实验后,两位科学家发现原来他们把电极装在了大脑中极易产生快感的区域。

这一区域被称为脑中的奖励系统。

一旦奖励系统活跃,人们感受到的就是满满的期待,这会让很多人把这样的期待假想为快乐。

我们在面对很多诱惑的时候,就像实验中的小白鼠。

任何我们觉得会让自己高兴的东西都会刺激奖励系统,垃圾食品、名牌包包、高端酒店等,都会让我们甘心臣服于欲望。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到痛苦之中;即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

因为,人接着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新的痛苦。

在这个大千世界,我们所面临的欲望如此之多,庆幸的是,还有自控力能拯救你。

斯坦福心理学著作《自控力》里提到:

自控力本质上是我们做出选择的能力,最核心的是需要我们用理智判断去做重要事情的能力。

自控力的根本在于我们清晰认识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然后通过延迟短期的欲望,来完成自己的长期目标。

03 “我不行”是你最大的敌人

我们大脑中奖励系统给予我们的欲望是虚幻的,它通过不断释放多巴胺来让我们上瘾。

倘若我们能区分清楚多巴胺驱使下的期待和真实的快乐,我们就能拥有较强的自控力。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某天心血来潮,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小说家,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

虽说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村上春树仅仅是一个因为一时兴起写了一部小说的文艺青年而已。

但为了实现他的目标,他关掉了自己经营的小店,正式朝着一名职业小说家应有的样子迈进。

他每天四点起床,写作5、6个小时,需要写满10页稿纸。

他放下了自己对一些欲望的期待,而选择用一种更慢的方式去品尝快乐,最后,他做到了。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自律成功,有些人却在自我挫败的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挫败的人,往往太容易将“失败”广泛化,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失望时:

他们不仅认为这件事情失败了,还认为自己是一个loser,从而全盘否定自己,索性“破罐子破摔”。

真正懂得自控的人,往往更富有耐力,享受过程。完成比完美重要。

04 意志力是“消耗品”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过:

“你们会看到我只穿灰色或蓝色的西装,因为我正在努力减少决策。

关于我要吃什么或穿什么等琐事,我不想花时间去做决定。

因为有太多其他的事情需要我去做决定。”

《积极心理学》里面讲过一句:“其实,人没有太多的自律性,人只有一点点的自律性。”

著名的“自我损耗”实验就揭露了这个事实。

一个房间里有67个被试者,房间里弥漫着巧克力曲奇的诱人香味,随后,有人把巧克力和萝卜拿了进来。

可以得到巧克力的人答题表现更好,而只能拿萝卜的人答题花费时间更久错误更多。

吃萝卜的人,似乎耗尽了他们努力解答难题的意志力。

这验证了一项自控力研究发现:

在同一天里做过艰难决定的人在后来面对诱惑时屈服的可能性更高。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之前已经消耗了太多,那么就很难再持续下去。

过去,我们总以为只要想达成目标的愿望足够强烈,就一直会有足够的意志力促使自己做到,却忽视了:意志力也是会消耗殆尽的。

更明智的做法是,靠意志力去破除糟糕的习惯,建立积极习惯,接下来就等待习惯发挥它的强大力量。

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对内接纳自我,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

对外控制行动,不随心所欲也不过分苛求,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END—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公众号:林小白向上管理。

相关文章

  • 30岁后,你的长相替你说话

    文/林小白 有人说:30岁前,你的长相是父母给的,30岁后你的长相是自律给的。 美国心理学者安琪拉·李·达克沃斯带...

  • 30岁后,你的长相会替你说话

    前两天,看到一个小视频:在女儿5岁生日时,妈妈送了一个礼物——mini梳妆台,上面还摆放着各种化妆用的小工具。 当...

  • 40岁以后,你的长相会替你说话

    01 很久以前,有一个手艺人,手艺娴熟,很多人上门买雕塑。但他又和其他人不一样,喜好雕塑妖魔鬼怪。有一天,他照镜子...

  • 40岁以后,你的长相会替你说话

    你内在的素质,内在的修养,决定了你外在的形象和风貌。 01 很久以前,有一个手艺人,手艺娴熟,很多人上门买雕塑。 ...

  • 30岁后,你的气质会替你说话

  • 一些动作初步的了解一个人

    有时候你是什么样的人,长相便可以为你说话。要是长相不说话,你的肢体语言也会表现出来。^_^ 喜欢轻拍对方肩膀的人,...

  • 想你的时候

    想你的时候我会看向天空 鸟在替你歌唱 云在替你飞翔 你,不说话 我便知道你在哪里 想你的时候我会看向天空 月在替你...

  • 2020-12-03

    学习强国一向是她爸替我学的,一天晚上习惯把手机给他爸后就准备睡觉。孩子说话了:妈妈,你以后不能再让爸爸替你学习强国...

  • 《是谁在替你说话》

    知了是在替谁说话?率先认清宇宙的,竟是我耳朵太阳又是替谁说话?一言不发的蚁,肉沫中打滚的蚁而你蠕动着嘴面对微小与伟...

  • 时间会替你说话

    单身久了觉得一个人也挺好的 想吃什么一样可以吃什么 想看电影一样可以看电影 不想联系谁自己安静一阵 出去旅行或者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0岁后,你的长相替你说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nn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