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淮安城事历史今日看点
“明史中大淮安”之那些在明史中留名的淮安人(下)

“明史中大淮安”之那些在明史中留名的淮安人(下)

作者: 拉拉藤halalateng | 来源:发表于2017-01-13 14:21 被阅读48次

    前回拉拉藤和大家叨了大明朝土生土长的淮安籍高官,其实这些老乡能在明史留名,必然是为官有道、为官有方、为官有为的,人生的奋斗、官场的起伏,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展开来说上许久。同时,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也是淮安人,也在明史中留名,却未必身居高位,而是因为种种社会影响力,即所谓善恶忠奸。

    百善孝为先。第一位出场的淮安人是孔金,山阳人,载入了《明史 孝义传》。此君乃是实实在在苦命的娃。还在娘胎里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遗腹三月而生”。还没等小孔长大成人,母亲谢氏又被大盐商杜言看中了,母亲难忍逼婚强娶,投河自尽了。据拉拉藤查阅其他史料应证,孔金的母亲也称为谢雩女,19岁的时候嫁给了孔椿,结果第二年,孔椿就死了,生下小孔金后便“断发自誓”。谢雩女被逼投河后,尸体逆流而上漂了数十里,直到故沙河烈女祠前才停下来,面貌还像活着一样。正是由于母亲屈死,小孔屡次告官诉讼,但都没能昭雪。大盐商一看强娶不成,还被小子反复告官,就向官吏行贿想害死孔金。小孔无奈背井离乡,一路讨饭逃到京城,敲击登闻鼓诉说冤屈。可是这进京上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皇帝没能及时了解并受理到小孔的冤情。

    小孔只能回到父亲的墓地,“昼夜悲号不辍”。同乡刘清等人替孔金向知府陈述他的冤情,知府张守约对此事感到非常惊异,就召集族人和媒婆质对,查证实情,准备判处杜言死刑。可是,不久张守约去世,杜言向上攀附关系而得以免罪。孔金又哭诉不止,遭到捶责,被打得体无完肤。不久以后,巡抚整理审查积下的案件卷宗,仍然判处杜言死刑,杜言最后死于狱中。母亲得以沉冤昭雪,小孔的孝行也得到了世人和朝廷的认可,甚至言传身教给了自己的儿子。明史记载,孔金的儿子孔良也有孝行,小孔生病了,小小孔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汤来进奉给父亲喝,小孔很快就痊愈了。等到孔金去世以后,小小孔在父亲的墓旁筑庐守墓,因为过度悲伤而毁坏了身体。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父子二人一起得到朝廷的表彰。

    淮安府衙大厅。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位出场的淮安人,乃是一奸臣。明史记载,朱棣“以篡得天下,御下多用重典”,于是就出现了陈瑛为首,包括纪纲、马麟、丁珏在内的一批奸臣,“皆以倾险闻”。其中,丁珏,山阳人。永乐四年(1406年),乡里组织了一个拜神活动,丁珏却诬告乡亲“聚众谋不轨,坐死者数十人”。世风日下,小人自然得道,丁珏随后居然做了十年的官,主要负责“伺察百僚小过”,期间“贪黩不顾廉耻”。甚至在其母亲去世后不久,便脱了孝服出来做事,还和属众海吃海喝,被御史俞信等人弹劾,“论大不敬当死”。永乐皇帝说:“我一直怀疑此人奸邪,若是听信他的汇报来问责,朝廷之上的臣子们就没有一个幸免的了”,于是将丁珏流放戍边。

    有奸臣自然也有忠义之人。第三位出场的潘弘,字若稚,山阳人,载入《明史 忠义传》。崇祯十三年(1640年)潘弘在舞阳做知县,当时“流贼披猖,土寇亦间发”,潘弘数次讨伐击败贼寇。1641年11月,闯王李自成等人陷南阳后将攻舞阳,潘弘动员官民上下一起抵抗贼寇,而有些读书人“虑贼屠城”,建议委曲求全,被潘弘严厉斥退。贼寇多次攻城,均被击退,可是城里那些读书人坐不住了,悄悄安排人到贼寇阵营“约降”。等贼寇再次攻城的时候,那些读书人居然悄悄打开城门,把潘弘绑起来献给贼寇。贼人要求潘弘交出印章,潘弘坚决不给。贼人威逼利诱,潘弘“怒骂不屈”,慷慨就义,最终被“支解之”。潘弘的儿子叫潘澄澜,“痛愤大哭,投井死”。

    明代官员,拉拉藤配图。图片来源网络。

    同样忠义的还有一位淮安人,王养正,字圣功,泗州人,崇祯元年进士。从浙江海盐的知县做起,一步步提拔为南康的知府。崇祯之后,大明朝已经是风烛残年,摇摇欲坠。福王主政的时候,王养正成为巡视一方军政的按察司副使。等到南明王朝覆灭的时候,清人的大兵杀到了江西。江西巡抚旷昭弃南昌城而逃,其余城池望风而溃。国难之际,王养正没有畏死退缩,他和布政夏万亨、知府王域、推官刘允浩、南昌推官史夏隆起兵拒守。然后城堡往往是从内部攻克的,在坚守城池的第三天,“有客兵内应,城即破”。王养正城破被处死,他的妻子“张氏闻之,绝粒九日而死”。

    呜呼,大明朝晚期,无论是抵抗所谓贼寇的农民起义军,还是抵抗改朝换代的清军,两位淮安人在各自战场上表现出了为国捐躯的丹心忠义,而他们的儿子妻子,与其父其夫共患难同生死,可歌可泣。

    最后要说的是两个淮安人,一文一武。先说武的,乃是山阳武举陈启新者,此人于崇祯九年(1636年)上书言“天下三大病”,即科目之病、资格之病、考选之病,受到崇桢皇帝的赏识。有因言获罪,自然有因言获官,因此当有人说陈启新出身贱役、徇私纳贿,崇祯皇帝都不予以追究。御史王聚奎弹劾陈启新玩忽职守,皇帝大怒,却把王聚奎给降职了。过了很久,御史伦之楷又弹劾其请托受赇[qiú],还乡骄横,皇帝才下令查勘他的行为。紧接着,大臣姜埰再次弹劾其“不忠不孝,大奸大诈”,崇祯皇帝才下决心惩治陈启新,命人对其“追赃拟罪”。投机出身的陈启新竟然闻风而逃,不知所踪。等到大明朝变成了大清朝,人们才知道陈启新逃至某个寺庙,变身为和尚,最终老死。

    丁士美画像

    拉拉藤最后要叨的这位,乃是一文人,而且是紫微星下界。略懂中国历史文化的人一听就懂了,正是状元也。前面拉拉藤也叨过一位状元,便是舍家抗倭的沈坤,是从大淮安走出去的第一位状元。而本回要叨的正是紧跟着沈坤,再次将淮安人的名字写进历朝历代状元榜的丁士美。丁士美,字邦彦,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人。尽管是状元,但在《明史》中只出现过一次,“赐丁士美等进士及第”,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金榜题名时。随后,丁状元历事三朝,辅导二帝,却同沈坤一样,未能在明史上留下列传。万历三年(1575年),丁士美因父亲丁儒逝世回乡守孝,守孝期未满,即于万历五年八月病死于家中,终年五十来岁。死后,万历皇帝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恪”并赐祭葬,也算是十分体面了。

    作为状元,丁士美留下的诗文并不是很多,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作《春日游宝光寺》,“野寺寻春花较迟,晚来风雨更相欺。肯缘抱病违芳侣,不惜春寒赴远期。莲社自携新漉酒,杏园曾忆旧题诗。浮名已逝韶华暮,赢得东风雨鬓丝。”此外,状元留存《高家堰记》一文,是修整洪泽湖大堤高家堰时老乡请他作的,拉拉藤找来和大家共读,以此结束本回。不过还是要多说一句,明史中留名的淮安人并局限于拉拉藤所述,欢迎更多朋友通过本文了解淮安更多历史。

    洪泽湖大堤,亦高家堰。图片来源网络。

    高家堰记

    山阳[1]旧有高家堰,违[2]郡城西南四十里许,而圮废久其矣。其最关水利害者,则大涧口也。先是堰屡决屡筑,工皆不钜。尔者决益甚、工益钜,当事者始难之矣。

    按:堰迤西当淮、泗二水合流之冲,二水东北与黄河会[3],胥[4]入海。比岁[5]河流冲决,则淮泗泛溢,势必由涧口建瓴下注,汇于津湖[6],甚者穿漕堤[7]入射阳湖[8]。而山阳、盐渎[9]之间,以及海陵[10]诸地,通为巨浸[1l],茫无际涯已。间者黄河亦为牵引,而漕渠口[12] 就湮淤,是其害不直在民生,而且移之国计也。爰考郡乘[13]独不之载,故欲拯民之溺者,无征[14]焉。先后议筑者凡逾二纪[15] ,而喙喙纷如[16] ,大都唯者十一,否者十九。其唯者率如前指曰“筑之便 ”;否者辄称财诎[17],至有执道旁之见,上不便状者,故屡议罢不果行。

    迩者郡守陈公[18]治淮之明年,诸坠具修[19],雅意问水,至是特因士民之请,亲至其地,用中而荒度之。已而慨然曰:“淮之休戚将是焉在困,可弗图乎?是余之责也夫,是余之责也夫!”顾民力竭矣,难重劳也,夙夜筹之不置,将有待而举者。会督抚王公[21]至,灌输之暇,问俗亹亹廉堰状[22],为愕然[23]曰:“淮之休戚将是焉在,可缓图乎?彼称不便者,职财诎尔,余能官帑[24]成之。“遂发帑金万二千有余,令蓦民筑之,以其事属诸 陈公。然公计此已其稔[25]矣。公因肩[26]其事,乃以其役属诸致政周君于德等,曰:“惟兹堰事,盍为余往董之[27],惟桑梓[28]是念,勿我辞也。”周君等唯唯,承指惟谨[29],相与环堰而笑处焉。是时饥者载道,闻蓦而至者七千有余,翕然趋事已[30],其扶携老稚而就食者又倍蓰不啻[31]也。工始于隆庆六年九月,讫于万历元年春正,凡五阅而堰成云。堰随地高下,其高者约一丈许,面阔五丈,底阔十五丈。涧口水深一丈,实土与之等,阔三十七丈,堰筑于其上,外为偃月堤,长一百丈,高六尺,水小至或能御之,大至虽势能裹堤,比至堰,力已杀矣。其贝沟、六安沟、旧漕河等口,皆为月堤以护之,其崇如墉,观者曰壮。又导堰内湖涧诸水由毕沟入西湖,数十里间,皆为膏腴[32],可树可艺云。堰延袤五千四百丈,用帑金六千有厅,民不劳而事就绪,皆督抚之石画[33],郡守之经理也。

    淮人请刻石以垂表经[34],函书属余记之。闻之语云:非常之原,黎民惧下来,民之难与虑始也,自昔然也。其堰之谓与。余尝观宋天圣中海潮漫为碱卤,范文正公时监泰州西溪仓,议筑捍海堰比于通、泰、海三州[35]境,长数百里以卫田,逾年堰成,民享其利,三州之民生祠之[36]。及元祐中,杭之西湖多葑田[37],大井几废,苏文忠公[38]时守杭,遂浚茅山、盐桥二河,复光大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杭人名苏公堤。家有画像,饮食必祷于公。今兹堰之举,视文正、文忠又奚异[39]也?淮民之户祝二公[40]也无疑矣。世尝谓古今人不相及,非然哉,非然哉!

    注释:

    [1]山阳:淮安府附郭县,民国3 年撤府,更名淮安县,1987年撤县建县级淮安市,2001年撤市建楚州区。[2]违:离开。[3]公元1194年黄河夺泗夺淮人海,黄、淮交汇处在杨庄(旧大清口),而时淮、泗交汇处在小清口,大清口在小清口东北,故云:二水东北与黄河会。[4]胥:此处作“通”讲。[5]比岁:近年来。[6]津湖:在今高邮、宝应、金湖县界。[7]漕堤:运河堤。[8]射阳湖:在今宝应、楚州、建湖界,已大部淤淀。[9]盐渎:汉县名,即今盐城县。[10]海陵:今泰州地区。[11]巨浸:巨泽。[12]漕渠口:此指里运河与黄淮交汇处。[13] 郡乘:此指州、府志。[14]无征:无以征考。[15] 二纪:纪,年。高家堰于隆庆四年大溃,至六年大修,历二年,二纪为二年。[16] 喙喙纷如:喙(hui) ,鸟兽的嘴。引申为众说纷纭。[17]财诎:资金短缺。[18]郡守陈公:指淮安知府陈文烛。[19]诸坠具修:指各种坠废之事都进行操办了。[20]将是焉在:将在于此。[21]督抚王公:指王宗沐,时以右副都御史衔总督漕运兼凤阳巡抚。[22] 亹亹(wei):勤勉貌,廉:查访。[23]愕然:惊讶状。[24] 官帑:公款。[25]稔:熟。[26]肩:担任。[27]董之:董理此项工程。[28]桑梓:家乡。[29]承指惟谨:承担指令很认真谨慎。[30] 翕然趋事:统一赴工地施工。[31] 倍蓰不啻:倍为二倍,蓰为五倍,不啻,不仅仅。[32] 膏腴:沃壤。[33]石画:即硕画,远大的计划。[34]垂表经:流传其表率、规范。[35]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文正。他在监泰州西溪仓期间,曾首倡筑北到海州,南至通州、泰州的捍海堰,后世赖之,今通榆公路路基,即捍海堰。[36]生祠之: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建祠堂纪念他。[37]葑(feng)田:即架田。[38]苏文忠公:即苏轼,谥文忠。[39]奚异:有什么不同呢?[40]户祝二公:家家祝福王宗沐、陈文烛二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史中大淮安”之那些在明史中留名的淮安人(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ks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