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继续看这一段:“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万物都是互为彼此,相对待而成立。此地,庄子用的是“彼是”,不是“彼此”,其中应当含有什么深意。这个“是”是人的主观意识判断,是人为万物标定的价值标签。物与物仅仅是对待,平等而无有差等,但是人与物、人与人,则形成对立,其根本原因即在于观念意识的介入。
所以说“彼”来自于“是”,万物是被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可以改造世界,也可以创造出物。好比说我们要制作一张床,先要思惟出“床”的构造、规格等,然后由工匠按照这些信息把床打造出来。反过来说,人的思维意识也受到物的影响。我们看到了飞鸟,就模仿着鸟制造出飞机,看到自然界的现象,便引起探究事物原理的好奇,好奇心促生了人类的科学。而圣贤也通过观察宇宙万物,体悟世出世间法,老子讲“上善若水”,孔子叹息“逝者如斯”,这都是将物性比类为人性。
彼是相因相成,而且是“方生”的关系。什么叫“方生”?“方”就是一并,同时。佛教讲,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常人不知道这样的事实真相,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实际上整个宇宙,都是唯心所现。心起无明,这个大千世界就一时顿现于前,心要是归于寂照,证得清净、平等、正觉,哪里还有世间万物。现代量子物理学家观察到了这个事情,说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质实质上是波动的粒子,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佛说山河大地,一切万法,都是我们的念头变现的。人的念头刹那生灭,弥勒菩萨说:“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你想要抓住自己的念头,根本不可能。好比我们看电影,一秒是二十四帧画面,我们以为电影里的画面在动,这是意识的错觉,其实这二十四个图片是静态的,前一张出现的同时便消失了,后一张又随即出现。
这个“方生”的道理,需要我们认真深入的去体会。庄子为何要讲这个呢?是在告诉我们,人间的是非、物论,都是没有定准的,都不是“常道”、“常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