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里仁篇第二十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话不轻易说出口,就怕说了而做不到感到可耻。既说“古者”,想来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慨“今不如昔”,他认为当下的人,放言恣肆,古时良好的品德已经浇灭了。“言多必失”,孔子是极为不满人重行轻行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他甚至认为“巧言”的人,很少有仁德。就言与行的关系,言行不一致,是违背仁的。于是他提出古人,是想提醒人们,一定要延续古人讲究“言行一致”的美好品德。
里仁篇第二十三: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有节俭,约束之义,在这里,应作约束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因为约束自己而发生过失的,是很少见的。孔子是希望做人,一定要约束自己,加强自律,而谨言慎行也属自律之列,连惯上文,仍可认为孔子说要加强约束,不可放纵轻言。李零先生就说,约字,在古时,有口头之约之意。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说言,古之人一旦与人约定,就要要做到,失约的人绝少。
里仁篇第二十四: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孙子说,君子要言语迟钝,而行动敏捷勤快。这是孔子在强调,他认为一个谦谦君子,必然不会夸夸其谈,而是勤奋做事的人。
以上三章,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言与行的关系。首先,孔子提出,古人以说了做不到为耻,古人重视“言行一致”,古人有良好品德,当下的人,一定要向古人学习,养成良好品德,接着,孔子就说,要做到言行一致,就要加强自我约束,谨言慎行。最后,孔子说,君子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约束自己,讷于言而敏于行,且不止一次说过,在《学而第十四章》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贯这三章,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孔子说现在的人啊,一定要向古人学习,不轻言,以言行不一致为耻,讲究说了就要做到;接着说,怎样才能做到,那就是要加强自律,时刻自我约束,谨言慎行。最后说,君子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很注意约束自己,保持寡言,但注重行事,行事务求敏捷勤快,这就是君子所为,做到了”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三章连贯而来,一气读完,仔细咀嚼,认真思考,于我们做人,不是很有裨益吗?做人不能夸其谈,言不可多,说了就要做到,做不到,很可耻;怎么做?加强对自我的约束,时刻保持谨慎。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告诉了你人生的追求:成为君子,然后告诉你怎么做:约束自己,最后说,做到了就是君子。如是,还不赶快行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