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旅行·在路上历史
【海国游志】萨拉热窝:止战之殇叹过往 ,重整山河待后生

【海国游志】萨拉热窝:止战之殇叹过往 ,重整山河待后生

作者: 朱Peppa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0:39 被阅读77次

    从克罗地亚入境波黑的下一秒钟,就感受到了不同。公路的路况没有克罗地亚平坦,路边稀稀拉拉的村庄,看上去没有邻国繁华,在初秋季节的衬托下有些萧条。虽然波黑只有25公里的亚得里亚海海岸线,但是秀丽静谧的内陆风景足以让游人沉醉,错落起伏的山脉绵延不绝,蓝绿色的河流蜿蜒流淌,时而有清澈的瀑布喷涌在山谷中。

    拉丁桥

    东西贯穿流淌在市中心的米里雅茨河,波澜不惊,见证了兴衰,听闻了炮火,最终汇入西部的波斯尼亚河。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桥,连接起米里雅茨河的南北两岸。沿着米里雅茨河的潺潺细流向西步行2分钟,就看到了眼前这座小巧隽秀的石桥——拉丁桥。

    拉丁桥

    1914年6月28日,这座籍籍无名的石桥,居然成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在距离石桥几步之遥路口,19岁的热血青年用手枪刺杀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引爆了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此后,普林西普俨然成为了波斯尼亚塞族人心中的民族英雄,石桥也改名为普林西普桥,不但他的纪念碑竖立起来,连他的脚印也在路面上标注出来。

    拉丁桥

    1993年从普林西普桥改为了拉丁桥。普林西普也从圣坛上走了下来,变成了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而今,除了拉丁桥畔的萨拉热窝博物馆门外墙上的几幅黑白照片和一个刻字铜牌,简单地叙述了当年的事情经过,再也找不出任何的痕迹了。当时间都风干了,角色都还原了,民族、政权之间的恩怨能否释然?

    萨拉热窝博物馆

    站在桥上,一眼就望到了古老的皇帝清真寺(Emperor’s mosque),庄严肃穆。这是萨拉热窝,乃至整个波黑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早在1462年,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麦哈麦德二世征服萨拉热窝之后不久,就下令修建,在随后的500多年间,也是几经战火毁坏,数次重建。

    皇帝清真寺

    从拉丁桥向东走大约5分钟,Čobanija桥的对面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市政厅Vijećnica。建成于1896年的市政厅是奥匈帝国占领时期,萨拉热窝最奢华的建筑,精致的拱形窗户,锯齿形屋顶和观光阳台,无不彰显着昔日帝国的荣光。二战之后,市政厅变成了波黑国立图书馆;在著名的波黑战争中也难逃厄运,1992年8月的大楼一把大火从内部点燃,近90%的馆藏图书毁于一旦。虽然大楼从1996开始重建,但波斯尼亚文库的致命毁坏却是无法弥补的。

    萨拉热窝市政厅

    与皇帝清真寺堪称双璧的是巴卡萨亚老城里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Husrev bey Mosque)。纯白的色调,宽敞的院子,五拱的门廊,精美的拱门,45米高的宣礼塔和多个圆顶完美地存在一起,中央穹顶周围数十个采光窗户。院子外面是热闹的商业街,院里却安静地连风吹栗子树叶沙沙响,大理石喷泉的水流淌,都能听见。不时有信徒虔诚地祷告,低头呢喃。可惜一道2米厚的院墙,能隔开了世俗和纷扰,却挡不住大炮和炸药,在波黑战争期间,这里是轰炸的主要目标。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

    院子西面的高大雄伟的钟塔,从1697年就开始为信徒们测算每天的祷告时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保持月历时间(àla Turk)的钟,根据这个系统,新的一天开始于日落。后知后觉的我,直到旅行结束好久,才知道钟塔原来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取景地之一,英勇的瓦尔特就是在钟塔顶上向德军开火的。

    钟塔

    从我们住的酒店楼下步行不过2分钟,就进入了萨拉热窝老城的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巴什察尔希亚的兴衰史,就是萨拉热窝历史的浓缩。

    巴什察尔希亚

    萨拉热窝自古就是巴尔干地区的商贸重地,大约在1460年,波斯尼亚的首领Isa Bey Ishaković就在米里雅茨河右岸开设集市。从1521年到1541年,在首领Gazi Husrev Bey的领导下,萨拉热窝的人口达到了5万,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当时的都城伊斯坦布尔。

    巴什察尔希亚

    在萨拉热窝的黄金时代,巴什察尔希亚不仅是萨拉热窝的经济中心,也是整个巴尔干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鼎盛时期有超过12000商铺在这里落地生根,许多商人从佛罗伦萨、威尼斯、杜布罗夫尼克慕名而来。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之前,老城也翻新重建。东起巴什察尔希亚小广场,西到Ferhadija 大街,虽然规模不能和当年相提并论,却依然保持着奥斯曼时代的古老风貌。

    巴什察尔希亚街道

    曾经在萨拉热窝的城市里散落着许多亭形公共喷泉(sebilj)。据考证,这是土耳其人带来的习俗之一,亭子里的供水人,领取君主发给的工资,每日向饥饿口渴的路人派发免费水。而今仅存的一个Sebilj就在巴什察尔希亚广场中心,新摩尔式的建筑风格,一看就是和市政厅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亚历山大·维特克(Alexander Wittek)之手,近代的萨拉热窝和维特克也能说得上是相互成就了。Sebilj现已成为萨拉热窝的标志建筑之一,游人喝上一口,以后还会回到萨拉热窝。

    Sebilj公共喷泉

    萨拉热窝曾是欧洲乃至世界上繁华的大都市,欧洲的第一个全日制有轨电车就是1885年在萨拉热窝率先启用的。沿着Ferhadija 大街向西漫步,浓烈的奥匈帝国新巴洛克风格建筑迎面而来,恍惚间以为来到了维也纳或布达佩斯。我低头看见了一条刻在大街上的一句话“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萨拉热窝,文化交汇的地方。

    萨拉热窝东西方文化分界线

    而今的萨拉热窝就像一个熔炉,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天主教徒、无神论者和睦共处。西眺维也纳,仿佛奥匈帝国的荣光尚在,东瞻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似乎风韵犹存,两大帝国,三大民族,四大宗教,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出来的火花熠熠生辉。多种文化和宗教信仰在萨拉热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早已不是此消彼长的时代,经历过苦难,才能更体会到和平的弥足珍贵。民族仇恨,宗教分歧,在时代发展前面也让了路。

    萨拉热窝西方建筑

    止战之殇叹过往,重整山河待后生。尽管这个城市至今仍在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尽管有近一半的青年失业,但是并不影响太阳依旧每天升起,人们依旧面带笑意。每一个到访的游客,似乎都愿意在这个城市尽可能地多消费,为萨拉热窝人的梦想献一份力。蓝天白云下,远处的层峦叠嶂,清真寺呼唤朝拜的声音时而响起,与教堂的钟声也显得一唱一和地协调。萨拉热窝就是这样一座魅力城市。

    萨拉热窝西方建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国游志】萨拉热窝:止战之殇叹过往 ,重整山河待后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ib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