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
2.1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2.2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付先生曰:
在《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孔子为什么要说《诗三百》呢?为什么要用一句话高度总结它的思想“纯正”呢?这都是我们在翻阅《论语》时,需要体察的问题。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礼记·礼器》记载孔子论及“诗”与“礼”的关系时,也使用过这个语汇。
由此可知,孔子讲诗与理政结合在一起。我们总说“诗言志”。古人的志就是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惟精惟一”。这里的“惟精惟一”就是孔子借《诗经》所说的“思无邪”。
2.3 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付先生曰:
儒法之争在于对人性的解读侧重面不同。法家立足的根基就是人性本恶。在《大秦帝国》中记载了法家名士商鞅的一个论述:
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欲,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而儒家立足的根基在于“习相近,性相远”,因为一开始的懵懂,因此需要修身养性是自己本性向善。因此,孔子的逻辑是人人都有羞耻心,那么就不会做什么逾越规矩的事情,国家也自然治理的安顺。可是,孔子忽视了一个隐藏的现实基础,就是天下纷争,本就是乱世,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人人若都可“思无邪”,那么便不会有纷争,诸侯国各个安分守己。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2.4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2.7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2.8 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2.9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2.10 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