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这里时,我望着面前六栋雄伟的高楼,内心欢腾无比,因为在蒙特利尔高楼不多,新高楼更屈指可数。新家地理位置优越,因为离学校只要步行10分钟。我环顾四周,隐约望见马路对面一大片绿地,心情大好:我原来住在生态氧吧附近。可当我细看那片“氧吧”时,发现绿地边竖立着一大片高地不一的白色石碑,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家的对面是墓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到大,我每年基本去两次墓地,一次清明一次冬至。每次车程起码一个半小时,因为上海市区寸土寸金,墓地只能建在周边郊区。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把墓地看作是不吉利的地方:那里埋着死人,阴气太重,太小的孩子和老年人不宜去;扫墓回家必须把整个人从里到外全部洗一遍;那里是迷信活动聚集场所(不知道每年烧掉的纸钱为雾霾贡献了多少?);晚上有鬼出没......我印象里的墓地不是绿色的,而是灰白的,阴暗的,迷信的,悲伤的。
可我不在中国。
于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我打算研究一下西方人是如何看待墓地的。由于我不是西方历史的爱好者,也不是宗教人士,因此不会太深入地谈到这两个会令人昏昏欲睡的话题,让我们停留在“庸俗”的科普层面看看法国的墓地演变史。
对西方人而言,自古以来墓地是一片“圣神的土地”。
过去,信基督教的国王曾立法保护墓地不受到侵犯和毁坏。只要棺材里“原住民”还没有分解,宗教评议会(相当于一个宗教领导人的董事会)就会禁止你再往棺材里放新尸体。
到了5世纪,墓地被看作是一个庇护所。它的地位和教堂一样,法律禁止在墓地逮捕任何逃亡者。10至11世纪的时候,据说主教会保佑他的教堂和墓地。13世纪时,有教堂的墓地才能真正算作是墓地,教堂边举办葬礼的区域被看作是教堂的中心。当时,所有宗教领导人和贵族都希望自己可以葬在教堂里,而底层老百姓只可以挖个坑和其他人埋在一起,而且大家还在这片土地上游戏、跳舞、晾衣服、集会和造房子出租。
16世纪时,由于墓地属于天主教派,因此非天主教人士不得葬在此处。到了18世纪,允许把亲朋好友葬在自家土地上,私人家庭墓地合法化,受到国家保护。19世纪,大家意识到了墓地对于健康的影响(欧洲瘟疫死了很多人),于是墓地向郊区转移。
到了现代,墓地已经向公众开放,任何人,不论有无宗教信仰,都可以落葬。
对比一下中西方的墓地文化,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
1. 与宗教有联系;
2. 在城市周边地区;
3. 以石碑的形式纪念已逝之人;
4. 有纪念故人的节日;
5. 有葬礼。
当然,不同点也很明显:
1. 中国放骨灰盒,国外落葬的是安放尸体的棺材。就这一点而言,虽然火化可以节省土地,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2. 西方墓地周围是草坪;
3. 西方没有烧钱的惯例。
其实,墓地并没有必要被蒙上那层不详的阴影。人们手捧鲜花来到墓园,心中充满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还有那一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我想,这才是中外墓地文化最大、最重要的共同点吧。
写了这么多之后,我决定出去逛一圈松松筋骨,于是出门左转,然后看到了一座大教堂。
参考资料:
https://fr.wikipedia.org/wiki/Cimetière#cite_note-16
http://www.cimetierenotredamedesneiges.c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