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哲思
《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有感

《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有感

作者: 丁炎清 | 来源:发表于2017-04-17 12:31 被阅读282次
    《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有感
    亚里士多德提出:善是万物的目的——人的所有行动都朝向某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善。

    那何谓“善”?

    善,从羊从言,像羊一样会说话,求合作。

    善,指全好的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善,和“是”一样,具有多样性,而没有唯一性。



    最高善=幸福?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部分,就是围绕这点展开。

    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对幸福,对善有着不同的界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看法。

    亚氏曾针对现世人提出三种生活:

    1.享乐的生活

    2.政治的生活

    3.沉思的生活

    我们一般的人总是会自然而然亲近享乐的生活,因为在所有人看来幸福是人类生活追求的终极意义,而一般人总是习惯将幸福等同于明显的,可见的物质,诸如财富或者荣誉。

    这些让我想起近期在《新闻坊》节目中播出的关于“人生的难题”这一系列的节目。节目组邀请了从5岁至90岁的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作为现场嘉宾,让他们讲述当下阶段面临的人生难题,从5岁男童的读书痛苦到90岁老爷爷想念老伴儿的痛苦,充分体现了每个年龄层次我们都会遇到的人生难题,最后节目组还倒序让他们试着回答上个年龄阶段人的难题,看看能不能给别人一点启示,却让我们发现,原来自己所处的难题在别人眼中其实根本不是难题,有着明显“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意味。

    那换个角度而言,幸福呢?

    每个人的幸福是否也随着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而不一样?男童的幸福是整日玩乐,读书人的幸福是学习进步,青年人的幸福是爱情得意,中年人的幸福是事业有成,老年人的幸福是阖家欢乐,身体康健。

    幸福,或许原本也是多样性的。

    那么我不仅扪心自问,现在的我过得幸福吗?我现在吃饱穿暖有车有房就是幸福吗?这些外在的“善”是否能带给我持续的幸福感?我们在路上看到别人有难而不伸出援手,见到不公正的事情而不出言制止,这样的生活真的能称为幸福吗?而与痛苦恰恰相反的是,没有多少人会在满足当下的时候再去深思这个问题,我们更多的关注于不能满足我们的部分,比如懊悔,比如痛苦。而我现在所经受的痛苦,也是否将持续一生?如果不能持续,那又是什么阻断了痛苦的延续?其根源究竟是什么?这些引起了我的思考,而这些不解之谜也同样成为我痛苦的来源之一,我想我需要进入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沉思的生活去思考去寻找属于我的幸福。(行动的生活已无望。)

    沉思的生活是亚氏认为最为理想的一种生活。

    沉思的生活是亚氏认为最为理想的一种生活,犹如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治国者。他们追求并维护真理,甚至愿意牺牲个人的喜爱。

    幸福是学得而不是靠运气获得,幸福,来源于现实活动,不仅仅要过得好,还要做得好。这个do,是合乎品德的,是符合最高的善的。

    人云,人若以事后之悔悟,破临时之痴迷,则性能定,无不正。

    我云,人若以失去之心境,破临时之不惜,则万事足,无不幸福。

    丁炎清长篇仙侠小说《一苇须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ct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