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禅语机言何人识
一、拨火正意——沩仰宗
我们先从六祖慧能的徒孙马祖道一说起。
《景德传灯录》里说,当年六祖告诉他的徒弟南岳怀让禅师:“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说你的门下将会出一个“踏杀天下人”的马驹,这个“马驹”,就是后来的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禅师,也叫江西道一或者洪州道一,因为俗姓马,所以被后人尊称为马祖。那么这位马祖是如何“踏杀天下人”呢?
有个法名水潦的和尚来参见马祖,问道:“如何是西来之意?”这个问题可以理解成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传教是为什么,或者说传来了什么,总之,“西来意”是禅宗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后边的故事里还会碰到。
马祖听完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礼拜著!”
水潦当下就要俯身礼拜,马祖突然当胸一脚,立时把水潦给踏倒了!
水潦和尚也算很有慧根,当下就悟到了,哈哈一笑说:“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
妙义在哪里呢?很难去详细描述,只是那一“踏”,确实亮了。让你礼拜就礼拜,自心自性何在?还不该“踏”?
其实“踏杀天下人”,未必就真是“踏杀”,而是传达出了马祖对教导禅悟这份事业的巨大贡献。我们前边提了一句,说从马祖道一和他的传人百丈怀海开始,有了专属禅学教育的“丛林禅院”,禅僧再也不必寄身于其他寺庙去学习了。
有了禅院,就有了禅宗的独特师徒传承,也有了老师教导学生时的各种佳话,以“师徒唱和、默契圆融”为特点的沩仰宗很快就产生了。
仰山栖隐寺沩山灵佑禅师(公元771年~公元853年),俗姓赵,福州人。
灵佑十五岁出家,开始游历求学,但在学习了很多佛教经典之后,他反而觉得“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五代时期佚名著《祖堂集》)”,虽然佛经里讲了很多道理,但是自己始终没有找到那份“自心”。
因此,二十三岁时,灵佑前去拜见百丈怀海禅师。凭着过人的悟性和资质,灵佑很快就得到了百丈的欣赏,成为上座弟子。
有一次,应该是一个冬天,百丈觉得有些冷,就问一旁的灵佑,“汝拨炉中有火否?”你去看看这火盆里是不是没火了?灵佑过去用木棍把火盆里的炭翻了翻,说真灭了,没火了。百丈笑了笑,想借此点化灵佑,他走过去,把炭再往深里挑,果然挑出一个火星,然后对灵佑说,分明是有火的,怎么能轻易说没有呢?灵佑当下大悟。
第二天,师徒两个又一块儿上山,百丈让灵佑找东西生火,灵佑随便在地上捡起一根枯枝,吹了两下,对师傅说,这里有火,实际上真有没有火不知道,但百丈对他的表现很是满意。
这是说灵佑禅师开悟的公案,大禅师悟到了什么呢?禅宗妙处就在于只有领悟的本人才知道具体悟到的内容,其他人则只能猜测,想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有根据的,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是同样的道理。虽说“不可说”,但猜测一二也无伤大雅吧。火盆里有没有火、树枝里有没有火并不重要,对事物追求深度的不同往往就会造成理解的不同,要获得真正的禅法,不在于表面的深度,重要的应该是心的感悟。
《祖堂集》里还记载,拨火之后百丈告诉灵佑:
“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他得。”
没有看到火盆深处的火星,是暂时的歧路,要寻找适当的时机走出来,从而了然于心。
后来,百丈想选一个优秀弟子去沩山禅寺当主持,他叫来几个上座弟子,准备来一场考试。百丈在禅房中放了一个净瓶,问说,这净瓶除了叫净瓶还能叫什么?弟子们懵了,净瓶就是净瓶,还能叫什么呢?叫“圣瓶”?大伙儿当下都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有个叫华林的首座心想净瓶毕竟是圣物,总不能乱叫吧,于是说“不可唤作[木突](左木右突)也”,[木突]是指柴禾,华林的意思是叫啥都行,反正不能叫柴禾。百丈一听,没说话,转过来让灵佑回答,灵佑二话没说,大踏步走过去一脚踢翻了净瓶。真有当年马祖的风范!
灵佑的大胆一踢,体现了对待事物“无执着分别”的大气,也合了当年马祖“踏人”的公案。结果,自然是灵佑作了沩山禅寺主持。
灵佑禅师在沩山开坛宏法,被尊为沩山禅师。
之后,有一个法名慧寂的沙弥来找灵佑禅师求学,灵佑问他:“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慧寂回答说:“有主。“灵佑又问:“主在甚么处?”这里的“主”指给沙弥剃度的师傅,也可以抽象地理解为“信仰”,大约同时期的赵州从谂禅师也有类似的公案。既然“有主”,那“主”在什么地方呢?灵佑禅师问的也是一语双关。只见慧寂没说话,而是从西边走到了东边。他这一走,表示了“主”不常在,或者所谓的“主”就是自心,是跟着自身而动。灵佑见了,觉得这个沙弥很有慧根。慧寂接着问老师:“如何是真佛住处?”灵佑告诉他:“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很深邃的话,从字面上看,强调了“返思”、“还原”和“本性”,“真佛”就在自心了。
慧寂言下彻悟,从此跟随灵佑禅师学习多年,后来在仰山传法,被称为仰山禅师。
仰山慧寂禅师(公元814年~公元890年),俗姓叶,韶州人。其实慧寂自幼就想出家,可是父母不允许,可他是个烈性子,在十七岁时自断两个手指以明志,才如愿出家了。慧寂学有所成后在仰山发展,据说有东来的学僧听了他的讲论,十分佩服,尊称他为“仰山小释迦”。
后人便将这两位禅师所开的宗派称为沩仰宗。沩仰宗在禅宗七派中开宗最早,但也衰没最早,在宋初就已断嗣。不过师徒传承的禅学故事,还是让后辈佛学者津津乐道。
师傅拨火,徒弟正意;徒弟拾柴,师傅会心。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