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三个案例,透过孩子的行为看清背后的原因。
一位初中三年级的男孩,之前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孩子,从某一天开始拼命赚钱,并且逐渐跟社会上的一些孩子越走越近,学会了抽烟、喝酒,妈妈特别着急,于是找到杨老师,希望杨老师能帮助到孩子。
杨老师跟孩子玩了一个小游戏,让孩子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三个特别喜欢的动物,孩子画的第一个动物是老鹰,第二个是变色龙,第三个是寄居蟹。杨老师问孩子:“你为什么画这三个动物?”孩子说:“我喜欢鹰是因为它可以自由自在高高飞翔,喜欢变色龙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变颜色保护自己,喜欢寄居蟹是因为它可以让自己躲在壳里,能够遮风挡雨,有一个稳定的家”。杨老师对孩子说:“我给你解读一下,你画的第一个动物,就是你渴望成为那样的人,你渴望自己成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你画的第二个动物就是别人眼中的你,你会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表现,迎合不同的人,第三个动物就是真实的你,你现在一直在流浪,居无定所,你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家”。
孩子听到这些后,眼角湿湿的,他感觉到有人能读懂他的心。于是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他拼命赚钱,是因为他特别想念自己的爸爸,而爸爸因为经济纠纷,正在监狱里服刑,他想赚更多的钱帮爸爸还钱,让爸爸出狱后重新做人。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有动机的,不妨尝试根据行为,阅读孩子的行为,他肯定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为了帮助爸爸,他除了赚更多的钱,不知道还能怎么做。
第二个案例。一位妈妈说她女儿对她出言不逊,破口大骂,还把自己高端课的教材都撕了。自己学习了这么长时间,脾气已经改了很多,不跟女儿对着干了,但是孩子还这样对待自己,真的受不了。杨老师问这位妈妈:“女儿无缘无故骂你吗?无缘无故撕你的教材吗?”妈妈想了想说:“女儿入学军训时做的不好,我给她提了一些建议,譬如站的不直等等”。妈妈的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行为上,没有看见自己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妈妈虽然学习了,但还是用之前的行为模式,还是对孩子挑剔、指责,孩子很生气,撕毁妈妈的教材,等于是说,妈妈学习了也没有用,留着教材干吗?她对学习后仍然没有改变的妈妈,除了愤怒、撕毁教材,还能怎么做呢?
第三个案例,一个初中男生,在之前一直是乖乖宝,初二开始混社会,召集了一群人。爸妈不理解孩子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呢?后来了解到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孩子出去打篮球,被几个大孩子欺负,让他跪在球场上,他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屈辱,回家后跟妈妈诉说,妈妈跟他说:“以后别一个人去那里玩了,你如果不是去那玩,怎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别人怎么不去那里打球呢,如果你不去,不就没事了吗?”妈妈不但没有帮到孩子,还数落了他一顿。从那以后,他为了保护自己,就召集了一群哥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的这些行为是合理的,他除了这样做保护自己,真不知道还能怎么做,因为妈妈没有给他指明另外一条路。
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语言的,当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再这么干时,他需要知道,他不这么做,还能怎么做呢?
好多孩子的行为,我们从表面上看,不能理解孩子,觉得孩子做出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认为他不应该这样啊,他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啊。如果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永远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方向不明,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孩子的心里语言是“我除了这样做,还能怎么做呢?”。
我们只有通过孩子的行为,正确地阅读孩子,才有可能把孩子领到另外一条路上,才能告诉孩子,除了这么做,还可以那样做。
要读懂孩子,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看到孩子的任何行为,先假设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其实黑格尔早就说了——存在即合理。不需要我们假设,本来就是合理的,只是我们意识不到而已。
第二,我们问一下自己,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除了这么做,还能怎么做呢?孩子有他生活阅历的局限,背景知识的局限,在孩子看来,他除了这么做,还能怎么做呢?如果他有更好的方法,他也不愿意这样做啊!
读懂孩子,从阅读孩子的行为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