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社科国学与传统文化
善读「论语」5.20:三思而行再斯可,合义则断莫犹疑

善读「论语」5.20:三思而行再斯可,合义则断莫犹疑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7-24 11:54 被阅读21次

「公治长篇第五」20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总是有很多计较和顾虑。孔子听说后,说:“少些功利的考量就可以了。”

【注释】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正卿,三桓中最有权势的季氏家族第三代宗主。姬姓,季氏,谥号“文”。“季孙”并不是“氏”,其“孙”是只用于宗主的尊称。季文子早于孔子数十年,其死后17年孔子才出生。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季文子首创“税亩”制,促进了鲁国的改革发展。所谓“税亩”,即无论公田私田,均按亩征税,始行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

“三”“再”均非确指“三”和“二”,而是指“多”,只不过程度不同。此处“三”是指顾虑、计较很多;“再”就是少些顾虑,意指少一些对功利的考量。

“斯”,则、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评析】 

“三思而后行”乃时人称诵季文子之语,现代人也往往奉之为圭臬。但是孔子却说“再,斯可矣”,劝人要“少些思量”。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季文子深通世故、为人谨慎,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以此行事,则易于公义处发生各种弊端。鲁国后来之所以会有三桓之乱,不能不说与历代三桓对个人权力得失的考量过重密切相关。因此,针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孔子说要少些思量,“再,斯可矣”。也就是说,对于“义”的得失,要再三考量;而对于“利”的得失,则要少些思量。

当然,事有贵于刚决。即便是对于“义”的考量,也要有一个“度”的限制。这个“度”,就是不能贻误行义的最佳时机。不能犹豫不决,而要当机立断。不能说这边有人溺水亟待救援,那边还要先作个“关于拯人于溺的可行性研究”才行施救。那就也是不义了。

因此,思不得其道,虽百思无益;思而得其道,则再思可矣。

当然,季文子作为执政者,其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其克俭持家的精神,便尤其值得很多现代为政者认真学习。

【人物】《季文子论妾马》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公元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先后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国君。季文子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却能心系社稷、克俭持家。殊为难能可贵。

据《国语·鲁语》记载,季文子虽任鲁宣公、鲁成公的相国,但家人不穿丝衣,马不喂精料。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又是两朝相国,可你的家人不穿丝衣,马不喂精料,别人会把你看成是吝啬的人,也会让国家脸面无光。”

季文子说:“我也很愿意像你说的那样。但是我们的国人食劣衣破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国人的家人食劣衣破,而我却给我的家人和马美衣美食,这哪里像是辅佐国君的人呢?况且我只听说以美德为国增光,却没听说以奢华为国增光的。”

季文子把此事告诉给了孟献子,孟献子就把他儿子禁闭了七天。从此以后,仲孙它的家人也只穿粗布衣服,马的饲料也只用杂草了。

文子知道后说:“过而能改者,堪为民众的榜样。”于是就任命仲孙它为上大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5.20:三思而行再斯可,合义则断莫犹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ue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