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挪出来个圆
序
有段时间痴迷于宝莱坞电影,顺便对神奇的印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个念头一直在脑海里盘旋:
下一站,印度!
下一站,印度!
下一站,一定要去印度!
但是,那么多负面新闻搞得我内心惶恐,想一个人去印度的想法总是被负面情绪包围着,导致我至今都没能去成。
没想到,我竟在以色列找到了独自去印度的勇气。
一
刚到这边的时候,打开宿舍里的电视机,一百多个台竟然只有一个台我看得懂,那就是印度的国际频道ZEE TV。

尽管ZEE TV是在讲印度语,但是有英文字幕啊。
就算这一百多个台里有许多是英文节目,但只配上希伯来字幕,对我来说无异于天书。
不过ZEE TV是一个总在播玛丽苏偶像剧的频道,让我觉得很是无聊,还不如上B站继续撸800多集的印度神话剧《众神之王》(KMDK)。

关于电视只是一个小插曲,真正让我重燃独游印度信心的是这里的人。
以色列年轻人在服完兵役之后,大多会选择背包旅行。
随便找个人问,你当年去了哪里或者你服完兵役后要去哪里?
多数人的回答里一定有印度!
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去或要去印度?
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神秘、迷人、方便而且便宜。
以色列年轻人到印度去的太多,导致很多印度人以为以色列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如果你要跟当地人解释说以色列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他们会一脸不可思议。
他们很多人现在还带着从印度带回来的项链、手链或者烟斗等等纪念品。
我一个美丽的德国女同事就是在印度遇上了她的男朋友,然后来到了这里。
至此,这个国家和印度的联系让我惊喜!
二
我觉得以色列年轻人和我一样,对印度有种莫名的执念,就是因为印度所散发的迷人的独特气质。
墨西哥作者奥克塔维奥·帕斯在《印度札记》中将印度的独特之处描述的十分到位:
印度最先让我感到讶异的一点,也是许多人觉得诧异的,就是两极化的对照所造成的歧异:现代与古代、奢华与贫穷、纵欲与禁欲、草率与效率、温和与粗暴;繁多的种姓制度与语言、神祗与仪式、风俗与理念、河流与沙漠、平原与高山、城市与村落、农村与工业化生活,在时间上相隔数世纪,在空间上毗邻而居。
我们经常简单粗暴地描述,这就是一个开挂的奇葩民族。
不过说起来,不仅对以色列,印度对整个西方年轻人的吸引力都非常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社会大动荡的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剧烈的青年运动,最著名的要数1958年法国的5月风暴。
很多人不明白这群年轻人怎么了,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却偏偏厌恶这一切。
单调乏味的中产阶级生活让他们窒息,距离遥远但又真实存在的战争、贫穷与不公平挑动着他们敏感的神经。
生命的活力被社会的牢笼所钳制,游行抗议、毒品、性,他们开始以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当时有大批的反抗世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来到印度,学习印度教僧侣的冥想和苦修,被称为“东方嬉皮之路”。
我不清楚他们的灵魂在这片远东的土地上是否受到某种灵性的感召而有所解脱,但披头士乐队在印度进行冥想修炼旅行之后创作的音乐风靡欧美,并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三
尽管中国和印度一样,对西方人来说散发着神秘的东方气息,但印度对他们来说吸引力更大。
通过聊天我发现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印度对西方世界更加的开放,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单从社交工具来说,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有一套完整的内部工具,虽然有的更加精美和有趣。
而印度的社交平台则与欧美的是通用的。
当然,西方人对印度心理上的亲近感也与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极大地影响了印度的社会,而且如今英语与印地语一样作为官方语言有关。
说到英国,二战之后他们留下的烂摊子还真不少。
“蒙巴顿方案”导致印巴分治,“贝尔福宣言”允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给巴以冲突埋下了祸端。
当年历史课的时候就一直把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给搞混,现在知道了他们都有陷于同样的领土纠纷问题。
巴基斯坦是和印度,而巴勒斯坦是和以色列。
更相似的还有宗教问题: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都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而印度以印度教为主,以色列以犹太教为主。
当年英国人图省事,按照宗教将印度划线分治,导致一场双向的大逃亡,数万人惨死其中。
而在中东这片土地,自相矛盾的承诺使巴以冲突愈演愈烈,五次中东战争相继爆发。
四
印度我肯定要去的,但并没有很明确的行程。
如果要去的话,加尔各答、孟买、德里、果阿和旁遮普邦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之前听一个学长讲到《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才知道在加尔各答“仁爱之家”做义工这件事情。
“仁爱之家”是特蕾莎修女创建的,如今仍然在帮助病重濒死之人。

一个人对死的态度决定了Ta对生的态度,到“仁爱之家”做义工从更深层次讲不是我去帮助他人,而是那些人帮助我直面病痛和死亡,延展我对生命的体验。
孟买是宝莱坞的大本营,我肯定要去。
至于果阿,原本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总听葡萄牙室友描述那里,让我心之向往。
旁遮普邦号称印度最干净的地方,戴红头巾的“印度阿三”——锡克人就来自那里,尽管不是必去,但有机会还是想去看看。

前几天碰到的印度小哥哥带给了我很多惊喜,我尤其喜欢他谈论起印度时的态度,就像我谈论起中国时一样:
我的祖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迷人国家,我很骄傲但不傲慢;她也是一个在很多方面为人诟病的国家,我很清楚但不羞耻。
我们的国情有太多相似之处,靠近一点,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
我想探寻应许之地,我想强化输出功能,别的,我也开始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