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农业中学(上)

作者: 度口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12:14 被阅读61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绅
    遥远的农业中学(上)

    这是一首童叟皆熟的描写农人辛苦劳作,觅食不易的《悯农二首》。每次读及此诗,一组‘’栉风沐雨,垦荒耕读。‘’的画面总会跃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嚼之有味。

    那是六十年代中后期,有一群豆蔻年华的农村学子,在一所远离闹市的农业中学里,‘’垦荒造田、种瓜得豆,谈情说爱‘’的故事。

    仲秋时节,天高气爽。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太阳爬过高高的椰子树梢,照在我家的房顶上。房顶上晒着一棵棵沾满露水的萝卜菜。一群小鸟在房顶的菜堆里争相觅食。小鸟吱吱喳喳的闹腾声把我从睡梦中闹醒了。

    睡眼惺忪的我,无精打采的起了床,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起床后,口也没有嗽,就跑到三尺灶台上找粥吃。

    每天早上,母亲总是煮好一锅的地瓜粥,加上一些萝卜酸菜和蒸熟的鱼酱放在锅里做为我们的早饭,然后母亲就去上工了。

    母亲是队里的主要劳力,犁田耕地的重活总少不了有她的份。争干队里最苦的活,拿着队里最高的工分,以换回全家人的口粮,力争少欠一点‘’过社款‘’,是母亲最大的愿望。因而她总是早出晚归,两头摸黑的出勤又出力。一年到头的三百六十五天里,除去法定的假日外,一年复一年,从无间断。

    那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就要读初中了。正是赴校报名的第一天。所以,母亲在上工之前,在锅里,多备了一点鱼干和烤地瓜。鱼干是灯光鱼仔晒干后的干货,烤地瓜是将地瓜蒸熟后再用灶底的余温放在锅里烤干,味道香香甜甜的。那是农村人最丰盛的早饭了,我吃的虎吞狼咽,看出很嗨的吃相。却一点也品不出烤薯干和烤鱼仔的香甜滋味。

    因为,上了初中以后,我就要离开母亲的热被窝,告别已经习惯了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闲适生活。还要自带米粮和鱼酱瓜脯,单独去住宿校园了。这让我感到丝丝的不爽。

    而最让我不爽的是,我要上的是一所新办的‘’农业中学‘’。上了这所中学,我将永远成为‘’修理地球‘’的一份子。它辜负了母亲送我读书的初衷。距离我的梦想似乎也是越来越远了。

    在此之前,我做的全是在‘’县中‘’读书的梦。梦中我拉着‘’颜如玉‘’的手,在县城的电影院里一块看电影。在林荫的校道上与城里人一起散散步,与学霸们一起畅谈理想和人生。

    梦中我还畅想着读书做了大官,骑着高马,跨上金鞍,衣锦还乡。族人迎我的仪式威武得像皇帝出巡时夹道迎接的地方官员。而我却是一副得意洋洋派头十足的样子。

    因为,在老师和族人的心目中我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乖孩子(黄婆卖瓜自己夸)。而且,曾经的我,总是飘飘然的‘’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我压根也不相信我的中学会上得这么的一般。顿觉前程是那么的暗淡无光。

    然而,没有然而。那一天,我是必须到‘’农业中学‘’去报到的,否则我的学历将终止在小学的文凭上,这已是既定的事实。因为被农业中学录取过的学生是不允许复读的。那是一个‘’有成份,不唯成份论‘’的年代。‘’人在江湖身不由已‘’,路漫漫而修远兮。

    人生的路,很多时候都由不得你自己去选择。就像月有圆缺,天有阴晴,这种‘’无运状元当知县‘’的事儿古往今来,举枚胜举。

    为此事,母亲偷偷的哭了。母亲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从未离过三尺灶台和她的一亩三分地。自从小学一年级我第一次拿回三好学生奖状时起,她就寄希望于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跳入龙门。不要像她那样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一生。

    但是,那纸农业中学录取通知书,宣告了母亲期望的破灭。尽管人人都说农民是个‘’衣食父母‘’,‘’劳动者最光荣‘’。但是愿意留在农村当一辈子农民的人仍然屈指可数。毕竟城乡之间还隔着一层厚厚的谷糠。‘’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仍然是读书人脱贫的最高梦想。而思想上比较单纯朴素的我,终究没有脱离大众的俗,是活脱脱的一枚俗人,还是动容的随着母亲哭了一场。

    母亲的哭意味着我的无能和不孝。我不该继续让母亲为我的上学问题而担忧。于是,既来之,则安之。我还是决然的去那所新校报到了。

    遥远的农业中学(上)
    ‘’农业中学‘’是一所与普通中学有别的中学,它成立于文革之初,停办于文革之中。在历史上只是个昙花一现的事物。在这里,我们不妨去揣摩一下该中学成立的一些历史背景。

    一九六二年以后,三年‘’粮荒‘’结束了。中国的经济开始走出了困境。四化建设被提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年计划‘’议程,很多的生活用品开始凭票上架了。各行各业也有了新的生机。经过三年的‘’粮荒‘’和浮夸过后的反思,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无粮无稳的道理,八万万人的温饱是件首等重要的大事。

    此刻的城市,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四化建设中的‘’科技,工业,国防建设的现代化‘’也因为苏联的撤离专家和西方的技术封锁而举步维艰。那时的工业底子还比较薄,科学技术还处于攻坚克难的探索阶段。高等教育也没有现在那么发达。非农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成批的待业在城里,如何安排他们的工作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为新增的工作岗位有限,而且还得兼顾退伍军人的工作安置。

    于是,一九六四年以后,毛主席陆续的接见了回乡知青邢燕子和董加耕。大力宣传他俩的先进事迹。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做为的。‘’

    因此,为了城里青年的就业,也为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更是为了全国的‘’粮食安全‘’。培养一批扎根沃土的农业技术人才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农业中学‘’像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兴办了起来。而命运正好让我赶上了那个时代。那是文革后期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演练期。

    我们的那所农业中学建在离镇政府约八公里远的乡下。周边一里之内有许多个自然村庄。那里的村庄山青水绿,灌木纵横。各种生态和谐相生。

    学校三面环山一面向田。西南方向不远处有一片脊瘦的坡竹草埌,那是养牛放牧的好地方。周围的山里,夜间常常有狐狸出没,毒蛇蜈蚣和雷公马(蛤蚧)在校园里穿行也是件司空见惯的事。

    人工造林种下的木麻黄和小叶按树木参差不齐的分布于校园的四周。它们像忠诚的卫士一样日夜守护着那山林。夏天里,知了在那树上高歌一曲,冬天里,落叶在温暖着大地的温暖。

    校周围的三面山里长满了荆棘和灌木丛。在那里开荒造田,种瓜种豆,以及种植菠萝,胡椒等热带作物,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起码它比起当年的南泥湾,自然条件要好出很多。而南泥湾精神正是我们当年学习的榜样。

    那首‘’花篮的花儿香,听我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江南的好地方,好地方……。‘’的歌声常常的在校园里回荡着。而且是那么的深入人心。

    我们的学校规模不大,占地约二百多亩,它原是一座部队的营房。是某部队高炮营的所在地。因此建有宽畅的宿舍,食堂,礼堂,教室和哨所。

    还有一口深深的大水井和一座气派的公共厕所。操场也是大大的。总之,在那座军营里办所完全中学,条件还是不错的。比同类的普通中学阔气很多。

    学校的四周还挖有壕沟,沟边种了许多的野菠萝和浓密的黄竹子。很像一座威严的军事要塞。

    学校大门向东开着,一条笔直的马路通向原来驻军的团部(宋六老市)。团部那边有小百货,食品站及供应生产资料等小商品的门市。团部占地比营部大出很多很多。

    报到那天,同学们一头挑着行理,一头挑着木柴。还带有锄头和粪箕。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庄,最远的要步行十多公里。到校时,很多人大汗淋漓,却亦红光满面。他们都是一些不识愁滋味的从小就干农活的穷孩子。有人因成绩欠佳,也有人因出身不好而走到一起来了。在那里,他们在艰苦的打拼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至于五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仍会聚会畅叙旧谊。在拳拳的相敬中回忆着当年少不更事的趣闻。

    开学那天,校园里欢声笑语。符校长在礼堂里做开学报告,符老师和林老师笑盈盈的带着我们进入了他的班级。

    我所在的乙班班主任是林老师,他是一位不错的数学老师。教我们不等式和解方程,他的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使我对代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老师都比较平易近人,和谐可亲。既像父又当兄。他们都是从公社各小学抽调来的骨干老师。大多数是中师毕业后执教多年的名师。

    上课之余,他们也和我们一道开荒造田,种稻种菜,养猪养兔。同受挥汗之苦,共赴雨淋之累,身先士卒的为人师表。

    现象中我们首届一共只有八位老师,其中有一位是教我们农业知识的汕头顾问,叫啥名字我却忘了,好像是姓吴。他总是戴着一顶大大的草帽,脖子上披着一条毛巾。卷起他的裤筒,风里来雨里去的在田头研究他的杂交水稻。田头里的萆草总被他拔的一干二净。

    在课堂上,他常常用大嗓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像文革电影《决裂》里那位教授讲解‘’马尾巴的功能‘’一样。他那带有浓重汕头口音的咬字嚼文,学生们总是听的不太懂。但他讲课是十分认真的,他又总是沉迷在一种研究种稻的快乐之中。每一块高产试验田,都像他的宝贝一样的精心打理。

    还有一位校医名叫林老师,是女的,我们都叫她娟姐,好像是宝典村那边的人。每次出去劳动她总是背着那个沉沉的十字大药箱跟着我们一起去劳动。有一次我在工地上中暑了,同学们把我抬到一棵白海棠树下,半昏半迷中我听到了她的声音,她在按我的‘’人中穴‘’,不久我就醒过来了。那时的人态度都十分真诚。

    同学们在劳动中若有伤脚痛手的,姐娟总是不厌其烦的帮其上药换药。西药不足就去山里採草药。有点像农村的赤脚医生。也不知学校解散后她去哪了?几次同学聚会好像都没有见到她的身影。其他几位老师的名字早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和他们在课堂上书写的一撇一奈至今仍然记忆常新。(下集见链接)

                      Lin Daojin

                  2017.11.6日写于海口


      遥远的农业中学(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遥远的农业中学(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uz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