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1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熟悉金庸著名武侠小说的朋友都知道,这是“赤练仙子”李莫愁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诚然,书中的李莫愁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痴。
但当她吟诵这首词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感情,却是真的。
爱要爱得刻骨铭心,恨要恨得惊天动地,一生悲苦的李莫愁,黄泉路冷,可有谁与你同行?
1205年,刚满16岁的才子元好问,独自一人赴山西并州参加科举考试。
在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说,今天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的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
少年听后悲从中来,眼泪情不自禁地流出。
于是他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悲愤之情化作这首《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阙咏物词,表面上写忠贞不渝的大雁形象,其实是借物抒情,谱写一曲哀婉缠绵的爱情悲歌,成为歌咏爱情的千古绝唱。
亲眼看着自己最爱的人死去,却无能为力,人生至痛莫过于此。余生无多,岂能独活,唯有陪她长眠而去。
02
元好问出生于贵族世家,祖上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著名政治家孝文帝的后人。
孝文帝后来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觉得还不够彻底,直接把姓氏拓跋改成“元”。
孝文帝的改革,对中国北方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为隋唐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元好问先祖里出了一个大文学家元结。
其代表作《大唐中兴颂》和《舂陵行》等,并深得诗圣杜甫赏识。他写的散文影响深远,被后人看做是韩语、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驱。
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同样诗才过人,可惜屡试不中,心灰意冷后便放浪山水间,以诗酒自娱。
元好问七个月大时,就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养父在冀州、陵川、略阳等地做官,家庭条件优渥,对他的教育格外重视。
元好问从小天资聪颖,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神童。4岁就读书,7岁已可作诗。太原文学大家王汤臣惊呼他为神童,在《题裕之乐府后》诗中称赞说:
常恨小山无后身,元郎乐府更清新。
红裙婢子那能晓,送与凌烟阁上人。
15岁时,元好问随养父去陵川西溪参加一个宴会。
他在现场即席作五言诗,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骚动,有人描述说“当时膝上王文度,五字诗成众口传”,并将他与东晋名士王坦之相比。
哥哥元好古对弟弟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写了一首诗称颂元好问:
莺藏深树只闻声,不著诗家画不成。
惭愧阿兄无好语,五言城下把降旌。
都说出名要趁早,对他来说似乎是一句诅咒,外表的五彩斑斓,日后并没有为他带来什么好运。
入烟花般绚烂的少年之后,元好问进入了默默无闻的中年阶段。
03
第一次参加科考,铩羽而归。
老师郝天挺好言安慰他,说“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简单说就是读书不以科举为目标,在今天颇有点素质教育的味道。
这期间,元好问写下了《箕山》、《琴台》等诗。
《箕山》
幽林转阴崖,鸟道人迹绝。
许君栖隐处,唯有太古雪。
……
文联主席赵秉文看到后极为欣赏,夸赞说“少陵以来无此作”,可以跟杜少陵相提并论,这是何等的荣耀,因此被称为“元才子”。
虽然名声在外,但读书人没有考取功名,要想做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年后,第二次考试还是落选。元好问返回老家,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
第三次去中都考试,依然失败。
这时正遇上金国30万大军被蒙古击败,国家朝不保夕,个人漂泊无定,一切的一切,感觉就像一场幻觉。
正在这时,他听说大名府有一对恋人,彼此相爱却遭家人反对,后来投河自尽。因为这个悲剧,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其鸣情。
《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这首词缠绵悱恻,令人动容,与《雁丘词》是姊妹篇。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