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4年,源潭公社山区三河大队在田湾生产队办起集体桑园场,隔壁山村杨泗大队兴起茶场。

我记得杨泗茶场,场地是新屋、陈祠、花屋三个生产队,面积百亩以上。先是出动全村劳力分块到小队,开挖成层层阶梯,按标准深沟吊槽,按人口分摊绿肥重量,绿肥即草皮或青草、树叶槎头。
源潭供销合作社负责提供免费进购茶籽。各队负责播种。第二年搞过一回草,接着各生产队又以改天换地的,劈山造田运动所替代。
茶苗出了,草比茶高。八二年黄大队长递来《种茶制茶》一本107页的书,书记说:你有文化,家里劳力多,你到茶场去,把草搞一搞。
《种茶制茶》这书据说还是从县供销社多经股搞来的,很精贵。我钢笔字密密麻麻抄了两大笔记本,最后还给黄大队长。
几十年过去了,那几句话仍记得清楚:
一棵十八桠,一桠十八杈,一杈十八节,一节十八粒。
单凭这四个十八,把茶树的型态表述的无比的丰满。
书中讲的是机械制茶程序,自是老一套机械了。
我家劳力正上势,带刀带锄一小班。茶地棘还好搞些,因是棵子棵的,挖一棵去掉一棵,最头痛是丝毛草,像细竹节样白色细根,长到哪里出在哪里。
野竹根更可恨,长在茶兜下,挖竹根搞不好连茶苗一起拔起,又要重栽,苦于那时没有除草剂。
早春时节头一遍草还未搞到头,先锄草的地里草籽又发了芽,一家五六双手,望着偌大面积,茂盛的杂草,有时愁得没办法。
至八四、八五年这一百多亩高山梯地茶还没有承包。
2.
春茶时节,大队部代销点隔壁,一排三口斜锅,专职用于做茶。
谷雨前后,高山云雾缭绕,那时本地的姑姑嫂嫂都在家,劳力也特多,手挽小花箩,早晨淌开露水,踏在云端,点缀在数不清的一层比一层高的绿色天梯间。
此时釆茶为一芽二叶三叶的标准,中午和傍晚由文书称鲜叶,一般吃中午饭后就开始杀青,一位老头专职伺候锅洞,两口锅杀青,一口锅备干茶,两个人揉捻。
此前我在家跟爹爹所学的,采叶是单片,芽子留在树上,干茶形状似“老鼠屎”。
在茶场我又跟几位老师傅后面主要学人工揉捻,也是那时才正真掌握揉茶道行。
直到半夜,干茶做好,就大伙当面,文书称好锁在大木櫃里,非常金贵的杨泗高山云雾眉茶,整个老源潭区也就这两百干茶,区公所,公社里领导爱好喝茶的也还是自掏腰包,8元一斤,非常抢手,没得落地,来迟的有没买到的经常被得罪。
3.
随着农村农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86年冬,这块近两百亩茶地,被陈祠队陈卫东及花屋队徐鹏对半就近承包了。
同时我也重点转战在栽桑养蚕这一重头戏上。农民的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后,所显现出来的科技兴农风气非常浓厚,依靠科学技术增产增收也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也正是如此,承包茶场的两个茶叶大户,同时把自留山、自留地栽满了茶叶,茶地里草也比过去砍得光滑些,春茶结束及时伐枝,也逐步进入采茶初盛期,88年两大户也分别添置了的茶机械,有炒草烘干揉捻机组,当时还没得电用,也配置了发电机组。

88年陈卫东和徐鹏一起参加了县农业局举办的“天柱剑毫”制作实训,得到《天柱剑毫》创作人之一的汪顿来亲自指导,回家后他们进一步摸索,从采叶、选叶把关起,严格按制作流程,做好每批天柱剑毫。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九九一年春季杨泗茶场生产的天柱剑毫,获得全县天柱剑毫品质第一名,并带回扁额一方,自此源潭镇杨泗村天柱剑毫名声远播。

回顾分析得奖因素:选叶及制作达到标准,茶园立地在750米海拔以上,有雨即有雾,茗茶呈熟栗香气,口感淳厚。
因茶出名,请客送礼争选杨泗剑毫,时价280至3OO元一斤。
也正是那时的以点带面的作用,全村大部分农户自留山和自留地都栽种了茶叶。
86年人民公社改称xx乡,大队改制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组。90年山村过年前通了电,用上电这一能源。91年撤去源潭区公所,源潭乡与双峰乡合并为源潭镇,99年原来的老区四个公社合并为源潭镇,此时镇区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发展。
八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期,我们这块山区村,以发展蚕桑和茶叶为拳头,因那时打工潮初显,山区的农户经济收入甚至比畈区农户还要好呢。
现代人说那时万元户抵现代二百五、六十万,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那时把农具,鸡鸭猪牛粮食现金累计凑成的,我家家大口宽,那时收入全村前五名,也算万元户,其实也是可笑的,现代人有的是瞎呼呼的算法和传说。
我在栽桑养蚕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推广稀植高杆桑,在桑地畦间或地磡上种茶栽茶,并与当时农业部门交流,也得到他们的技术上肯定,因之迅速地在全村普及和推广。
不意这种茶桑兼种意识,在跨入新世纪后,蚕茧絲绸被美国霸占了重要份额,国内茧、絲、绸比其它传统经济提前哀退,我们家养蚕歇业,转而涌向城市打工,桑树被砍,茶叶又铺满了自留山、自留地。
此时茶叶面积增长快,但迫于住户往镇区迁移,外出打工出现了第二代,镇区工业以中国刷都为骨干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摘茶的工资一年比一年涨,这茶叶究竟还能不能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心中绕不过话题。
在我骨子里,自小与茶结缘,分析下几十年来茶叶生产,我深知,找人摘茶难全国普遍一样,但只要有产量,路面硬化了,交通便利了,用车接送镇区闲散采茶人员,比江、浙省份及本地其它茶场还相对好办得多。
产量又是茶叶品种和管理上可以突破。原来栽种品种乱七八糟,前前后后,出芽不齐。
今春參观著名恨水茶叶公司,并引进原岳西优选石佛香茶苗,选择荒弃耕地按标准栽培,目前长势良好。
现在都讲究生态茶,化学肥料是无人施用了,就连除草剂也不使用了,茶园一律采用割草机械清除杂草。
待新茶园开采之时,再操旧业,续圆我的茶之缘。
既往《茶之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