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大学玩的好的那几个朋友,兄弟也好、闺蜜也罢,已经好久没有发过朋友圈了,而我却依然是那么一个分享控,自己干了什么、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有什么感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到朋友圈,不觉心里一惊,她们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分享,我不知道,但是,我不自觉开始反思我的生活,难道真的需要流于朋友圈的表露,才能证明自己充实地活着吗?我的记忆,是否需要用朋友圈去保鲜?是否应该平静下来,将自己好好装进生活的本质里,将我的表达欲,去诉诸长文好文,去形成作品,而不是绞尽脑汁压缩那几句话,挑选那几张图片,去美化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别人看呢?

方励在一席上面的演讲《谢谢你给我上台的机会》里说,我们人生一世活下来,最后我们获得的就是我们大脑神经细胞元里面的那些记忆,那些非常温馨、激动、甚至悲伤的记忆。记忆会褪色,像岩石一样会慢慢风化,最后只留下一丁点残留的岁末在我们头脑的犄角旮旯里,如果没有东西去承载这些记忆,那就没办法唤醒,所以我喜欢写文,喜欢将新鲜的记忆重新包装成更好的礼物,封存在记忆的某处,朋友圈是我一直以来的载体,我写我的状态,留存我的记忆,也试图想让我在意的人,知道我的状态,我刷朋友圈状态,也想让那些已经离开我生命轨道上的朋友,能多多地重新出现在我的记忆里,一直保鲜着,不会褪色和老去。但是,离开就是离开,记忆毕竟只是记忆,载体会消失,岁月会老去。所以,是不是应该放开朋友圈了,让那层记忆,自己去发酵成不一样的佳酿。
在放掉朋友圈之前,我想要回忆一个人,她曾经让我对自己的生命或多或少有些期许,但如今,已然没有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了,甚至是朋友圈,也找不到多少关于她的痕迹。
Y同学,是一个小巧干净的女生。下午在家里的石板楼梯上看书,突然就想起了她,似乎,好久没有她的动向了,朋友圈我几乎每天都发,但是一不经意,数月都没有她的消息。我拿出手机翻她的朋友圈,最早的一条,是4月中旬,外出游玩的一张照片,此后,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更新过。不知怎的内心突然涌上一阵酸楚,我曾经靠她那么那么地近,近到似乎能融进她的生活里,而如今,那些记忆,恍如梦境。我一条条翻看她以前的状态,她的自拍,她的游照,她的闺蜜,她的.男友,无疑她更气质了,更成熟了,可能更自信了,于我,也更疏远了。
她是我生命力为数不多,或者是唯一一个从暗恋到明恋到表白到失败再表白再失败的一个女生,甚至到大四拍完毕业照聚完餐,我们仍然能像好友一般聊天散步,以前的种种只字不提。她无疑是优秀的,内心强大,姿态得体,谈吐分寸,一个标准的新世纪独立女性,我可能就是喜欢独立的女性吧。我仍能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表白被拒之后,她在qq上理智地问我,明天上课,见到我不会尴尬吧,我当时脑子发热,心跳还停留在告白的时刻,但却依然故作镇定地说,你不会,我就不会。
她无疑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另一半的人,或者说,我们注定不可能在一起。我跟他们寝室另外两个关系都不错,独独跟她不能完全自己地沟通和表达。方励说当一个人以完全自由地状态去工作、生活和交谈时,他是最聪明最具创造力的,被压抑的时候最笨蛋,而我跟她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在她面前不敢太自己,压抑着自己生怕对方反感,这可能就是我失败的原因。但是对她,无疑还是喜欢的,可能就像喜欢美好的东西一样,喜欢久了就想占有,殊不知很多东西,强求不得。
如今早已跟她失去联系了,是否在沪,还是回杭、回老家,不得而知,生命大概就是这样吧,有人出现,在你的记忆力画下浓墨重彩,然后没打招呼就走,那层壁画在岁月的空间风干,慢慢成为或彩色或黯淡的点,朋友圈可能会暂时给记忆保鲜,让你能在一条条更新的状态里找到曾经那副靠的很近过的脸庞,但终究,记忆会被岁月冲刷,任凭哪种载体,都会无能为力,你何必苦苦攥着那个保鲜袋呢,放开它,自然点,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