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上有将近200个国家和2000多个不同的民族。绝大多数的这些国都是由多民族构成,繁多的民族创造了各国精彩绝伦的民族文化。而在这云云国度之中,日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1.27亿的日本人构成了大和这个民族,而一个大和民族就构成了日本整个国家。不同于中华民族的56朵各类繁花,单一的大和民族就像樱花一般,单调清丽,但却从九州南端一路向北绵延到北海道的函馆。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地处太平洋的西北端,隔着日本海与亚洲大陆相望。这种若即若离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一度让它远离了大陆政治的纷争,不容易受到外来势力的侵略。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进程中,这种地理位置的保护性使得单一的大和民族文化得到了稳定而连续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独特民族文化特征。
在经济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今世界,大和文化顽强地占据了在世界文明的一片润土。在不断地与其他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它逐渐进化出了一种“回旋”的精神:博采众长,选择性地吸收接纳外来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最终统统都转化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强有力的民族文化有效地保障了大和民族,在不会轻易被同化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优化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个体的集体影射。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个体存在呢?
他们的心,海底针
曾经参加过一个文化夏令营,一同参加的有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日本应庆义塾大学的学生。这是两个特色鲜明的群体。第一次见面在相互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美国大学生们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喜欢时不时地讲一些笑话,逗得全场人哈哈大笑。
而日本的学生则是一副谦卑有礼的样子,他们不会主动地向你搭话,但总会认真详细地回答你提出的各项问题。他们的脸上不会出现像美国学生那样声情并茂的表情。在那双认真的眼睛背后,你读不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喜欢把表情全都装在心里,将各种心情细细过滤后,独自消化体会。比如,在可怕的早高峰地铁上,日本人像沙丁鱼一样填充着拥挤的车厢。但却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或者流露出不满的表情。
很多人说和日本人相处会有距离感,很难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真实想法。其实,日本人民深谙“亲而不腻,疏而不离”的道理。他们懂得在这种不露声色中恪守己分,不偏不倚,做到一切恰到好处。对于社交,他们不过分亲昵,也不会过分疏离,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才不会过多的卷入到不该有的纷争,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要知道,日本人也是一个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的民族。岛国土地本来就小,众多的人口“争夺”着有限的资源,再加上自然灾害,这样一个先天就充满诸多不利条件的民族,如果内部再失和,陷入各种各样的麻烦,那对他们来说就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因此,无论亲疏远近,日本人都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他们会担心自己把别人的沙发坐变形,而不敢完全放松自己的体态;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包会把桌子弄脏,而将其名牌包放在地上;他们会担心辜负别人的好意,即使再着急也会坚持把烫手的茶喝完。这种不敢给别人“添麻烦”的心态,使得这个拥挤不堪的国度依旧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这样很多棘手的麻烦都可以提前避免掉。
另外,在他们冷淡有礼的外表之下,其实装满了一个别有洞天细腻独到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的细腻和极致体现在他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上面,比如插画、茶道、料理等方面。以上的每一个工艺,都会涉及匠心独具的细致程序。要知道,这些工艺实践起来很容易,但想要做到极致却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一副精致的料理,一杯温润的茶中都蕴含着技艺的高深和美的享受。小而精,淡而雅,它们的美体全都现在诸多微小的细节中。做好这些事情,技术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心态的投入。也只有细腻而专志的大和民族,才能将这种心态发挥到淋漓尽致,创造出如此精致淡雅的艺术文化。
对于外人来看,日本人的心,是海底针。但正是这种亲而不腻,疏而不离,细腻专志为人相处之道,让他们有限的资源内活得井然有序,精致从容。
敬•畏
大和是一个敬畏大自然和生与死的民族。
日本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其山地丘陵面积占到整个领土面积的70%。世世代代的大和人民在仅有的30%平原低地上努力繁衍生存。同时,日本还是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之一。千百年来,在这片有限的土地上,数以万计的地质灾害伴随着这个民族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这个民族对于大自然是畏惧的。可怖的大自然给他们带来了无数的灭顶之灾,历史上千百万的日本人都丧命于这些灾难之中。前几年一部《日本沉没》的灾难片,很准确地展现出日本人居安思危的这种危机感。这种强烈的危机感潜藏在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驱使着他们不断地去寻求应对灾难的最好方式。
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世界上最会应对灾难的国家。他们拥有世界上抗震一流的建筑,便捷的避难非常包,以及科学的避难知识。面对灾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逃难”,而日本人的第一反应却是“避难”。很多灾难无可避免的发生,与其逃离它,不如选择正确的躲避它。逃离会造成人们心神混乱,更容易陷入二次“危难”之中。灾难发生的时候,留给人们逃离的时间微乎其微,因此,日本人这种争分夺秒的避难的方式能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存生机会(当然,人家的建筑足够使他们有信心进行避难。如果就国内的建筑而言的话,还是要另当别论)
当然,很神奇的是,在这多灾多难的环境中,日本人并没有演变出任何怨天尤人的情绪,而是不断的收拾好家园,吸取经验,重新上路。面对可怖的大自然,他们畏惧它,但却不憎恶它。
其实,相比起畏惧,日本人对于自然更多的是尊敬和喜爱。
京都是一个充满浓郁历史色彩的城市。这里有着历代天皇居住的与所,其结构和布局很大程度上都参考了中国古代唐代的宫廷建筑。与其不同的是,中国皇城也有庭院,但这些庭院却是深深地所在密不透风的高墙之内。而御所却是把自己放在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华秋实之中,达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
日本人尊敬大自然,因为它是世间万物的来源所在。大自然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们湿润的气候和适宜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得以绵延下去。
同时,他们也喜爱大自然,以至于能够将自己真正地放进自然之中,去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四季变换和喜怒哀乐。
他们喜欢生机盎然的春天,那是大自然憨态可掬的温柔一面,况且还有那美丽动人的樱花粲然盛开。但他们更喜欢万物凋零的秋天,这时的大自然展现出的是一种壮观悲凉的姿态。在他们眼中,这种神秘的寂灭之美也是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对于内心世界细腻的日本人,比起春光烂漫之美,这种苍凉的寂灭之美更能与他们的内心世界相互契合。日本人喜爱大自然,爱它的美好的一面,更爱它苍凉的一面。
大自然是一个广大的范畴,生死轮回是这个大的范畴内的一个自然过程。万物的出现和消亡,都是有一个自然规律。恪守规律的日本人自然也敬畏这一神圣的规律。
在日本,新生命开始的象征和生命结束的象征是相同的。对于大和民族来说,生是一场修行,死亦是一场修行。生死相随,周而复始,互为归乡。生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开端又连接着新生。
因此,生与死对于日本人来说,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天差地别,水火不容。相反,这是两个相通的世界。很多日本人会把墓地安排在住宅区内,人鬼为邻,相敬相亲。对他们来说,亲人的离世,仅仅意味着这段人间与你相伴的旅程告一段落。选择把他们安葬在相邻的土地之下,这样又可以相伴相行,重新启程。在大和民族的眼中,死的世界并不可怕,生是美好的,死亦是美好的。他们不会试图将生的世界的原态原原本本地带到死的世界,力求抗拒死亡世界里的黑暗和苍白。
敬畏死亡远远比憎恶死亡更能够寻求到生命的真谛。
大和民族在这一点,给世人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个人VS集体
大和民族是一个集体性的民族。
这种集体性可以在他们的樱花上面窥知一二。含苞未放的樱花就像日式淑女一样,矜持而羞涩,安静地等待着三月春风的到来。突然,一夜春风悄然划过,漫天的樱花如同潮水般铺天盖地霎时绽放。淡樱微粉,携着矜持与羞涩,从南往北,依次粲然盛开。
孤芳不自赏,一朵樱花,娇柔渺小,霎时没有了云水如潮的烂漫之美。只有众樱聚集,层层叠叠的铺展开来,才能化娇柔为热烈,化渺小为壮观。
这种聚集是它们力量的来源,同样也是大和的民族精神所在。
人是集体的补充,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的牵绊。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牵绊,日本人才有力量继续安心前行,从而不会感到孤单。
这种集体性可以在诸多日企中窥知一二。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闻名于世界。员工一旦进入公司,在到达预定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面临失业的风险。这种雇佣制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对雇主的忠诚度。每一个员工,作为集团中的一份子,就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集体性的观念作为日本人的导向标,他们深知,自己在工作上的疏忽大意将会对企业造成麻烦。因此,日本人也是世界上最敬业的民族。他们的行为准则准确而统一,是他们工作表现以及产品质量有利保障。
然而他们模式化的准确统一,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独特个性的发展。日本的集体性强调个人要没入到集体当中,学会遵守大家的原则。求同不存异,鹤立鸡群的怪诞天才不会发展的长远,而那些遵守既定方式和原则的普通人相反能走的更远。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要归功于日本集团内部分特殊架构------纵式社会。这种结构讲求十分严格的上下等级关系,也是日本集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种传统的集体架构之中,一个人如果想要晋升,只有通过顶头上司的青睐和提拔才能够得以实现。“长幼有序”“尊卑有礼”“先来后到”,后生对前辈必须表现出十分的恭敬和尊敬。而个人的“能力”和“功绩”,在这种集体性的集团内部被加以淡化,成为了模糊个人标签。
也正是这种独到强大的集体性,使得大和民族的文化自上而下得以准确的传承,不会轻易被外来文明征服打败。
疏而不离,细腻专志,敬畏生死,恪守集体。总而言之,大和这个民族,其实还可以。
文章原创,转载必须整得本人同意!
网友评论
日本固然有很多很多的优点,但是为什么自杀率那么高社会现存问题那么大
可以说成也大和,败也大和
而我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还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迷了好久
至于战后的日本,已经被美国阉割了,做为一个失去了锐气的阉猪纯经济国已经不值得效仿,当然这对中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