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去恶从善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5-13 06:00 被阅读0次

问题1:大学,乃大人之学,为什么大人之学在明明德?

王阳明答:

大人将天地万物(包括自己)视为一体,天下犹如一家,万众犹如一人。而小人则根据形体的差异分个你我出来。

大人能够以万物为一体,不是刻意使然,而是其仁心即是本心,故能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

其实不仅仅是大人,即使小人之本心也是这样的,但他们自己让自己成为了小人。

任何人看见小孩不慎落入井中,都会产生惊惧、警惕和恻隐之心,这是因为他的仁心与落井的小孩是一体的;小孩与我们是同类,但即使我们听见鸟兽的哀鸣、看见鸟兽因恐惧而发抖,也一定会产生不忍之心,那是因为我们的仁心与鸟兽也是一体的;鸟兽与我们一样有知觉,但即使我们看见草木被摧折,也一定会产生悯恤之心,那是因为我们的仁心与草木也是一体的;草木和我们一样具有生命力,但即使我们看见瓦石器具被损坏了,也会产生顾惜之心,那是因为我们的仁心与瓦石器皿也是一体的。

这种无差别的一体之仁,即使小人也一定具备,这是先天赋予我们的天性,它是一种明明白白、永不磨灭的存在,就是大学所谓的“明德”。

即使小人不能以万物为一体,狭隘僻陋之心与万物分离,他的一体之仁还是不会消失,那是因为这个时候,他没有产生私欲,因此仁心没有被私欲所蒙蔽。一旦他动了私心,被私利所蒙蔽,利害相攻,愤怒相激,就会毁物伤人,甚至骨肉相残,无所不为,那一体之仁就烟消云散了。

因此,如果不被私欲蒙蔽,即使是小人,此时他的心还是大人的仁心;一旦被私欲蒙蔽,即使是大人,此时他的心就和小人之心一样狭隘僻陋,不再与万物一体了。

总之,所谓大人之学,无非去其私欲,彰显明德,恢复与天地一体的那个心体的本来面目而已,不是在心体之外,通过增益而获得的。

乐德乐按:

《大学问》因为采用的是问答体的形式,因此它与《大学古本序》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后者凝练,而前者类似口授,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其辞。

简单归纳一下,王阳明的回答表达了三层意思:人的本心与万物一体,是上天赋予的一体之仁,大人之心即本心,小人之心即被污染的俗心;大学即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在于明明德,明明德即去私欲复本心,换言之,大学就是去恶从善,从小人变成大人;最后不忘批评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明明德必须内求,不可外求。

总体来说,王阳明把深奥的明明德具体为去恶从善,这样就使得大学之道简单易行,人人可行。

----《我读大学72》

相关文章

  • 去恶从善

    人在做,天在看。每个出生不可以选择,但是后天的努力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大家看过《了凡四训》的都会明白。相由心...

  • 关于《大学》中的“明明德”与《老子》中的“自知者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每个人都有明德,明明德就是自明其明德,人如能自明其明德便是大人,便是君子,便是圣人。所以学做大...

  • 练字《大学.中庸》

    第二章 释“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

  • 自我管理三件事(第二批第二期)

    小贴士:《大学》第3章 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①...

  • 《大学》10:字字皆有出处——“明明德”之明

    《大学》10:字字皆有出处——“明明德”之明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 2:读一读《大学》——初读三纲领

    明明德 郑玄:“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孔颖达:“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

  • 【心得感悟】:止於至善之双翼

    ★❤ 借由親民,特别是不好亲近的民,来检验自己对明德的明,究竟达到怎样的水平?有多明? 借由明(动词)那个明德(名...

  •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 院训简明版

    明德修身 化药济世 院训释义 “明德”语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

  • 明明德

    明明德应该分开来说。“明德”和“明这个明德”谈了这么两件事,“明德”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这种大放光明的自性之德,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明德:去恶从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jj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