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因为害怕自己睡过头,总是把闹钟调提前,而且还调了n个,保证自己能“阶段性”地醒来,但是即便如此,你在按了最后一个闹钟后,你还是会告诉自己还有点困,最后一个闹钟应该提前了15min,你需要再眯一会儿。然后,你就又一次睡过头了。
终于你慌慌张张地起床洗漱,打理好自己之后却又发现原来今天是周末,一下子长舒一口气,坐在沙发上开始发呆,作为一个自认为上进的人,今天相对于平常的周末起得如此“早”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你想到了还有一些文件要处理,自己买的网上课程还没有上第一节,上次买回来的书只看了前言。。。终于,你决定先把家里收拾收拾。
你告诉自己,必须要给自己一个整洁的环境,越收拾越觉得家里确实很久没收拾了,所以你决定来个大扫除,你看到了以前自己的照片,“啊呀,自己小时候真可爱啊”;你看到曾经班级的合影,“不知道这个小贱人现在过得怎样”;你看到了青春期收到过的情书,“当年我还算是风云人物”;。。。。。。
等你觉得大汗淋漓,很有成就感地看着自己收拾得仅仅有条的屋子,你开始想,今天真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中午应该奖励自己吃点什么,减肥什么的还是之后再说吧,于是你在美团上花了近一个小时间做决定。吃完中饭,你决定睡一个午觉,养足了精神,下午开始正式“充电”。
下午三点你睡眼惺忪地拿着手机决定刷一会微博让自己彻底“醒过来”,你突然看到一个特别好玩儿的视频,决定转发给自己的朋友,于是。。。你又开始了繁忙的“社交”。。。。。。
终于,在某一刻,你失声惊呼:“没时间了!”
这尴尬,无论是谁,要么已然经历,要么将会经历,没有例外。这尴尬一旦出现,必然压力无比巨大,而且来自四面八方。这种巨大的压力所造成的恐慌,往往可以使当事人做出荒诞不经、让其他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自相矛盾、自我欺骗、孤注一掷、痴心妄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嗯,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我们的正题了。
其实之前本来是想用“第五代时间管理”这样的字眼,毕竟这样或许读者能一眼“分辨”出我要说什么,应该是我还没学会怎样取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吧,最后觉得还是越朴素越好,免得反而让读者加深了一些本来不应该有的概念的印象。因为:
时间是不可管理的
PS:这也是我看到《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样一个书名的时候就对它心生好感的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是一部很棒的自我成长类的书籍)。
先来梳理一下前面“几代”吧
- 第一代:有意识记录时间,定期反思,改进自己对生活学习工作等的安排
- 第二代:提前安排,做好计划,制定to do list等
- 第三代:写基于结果的时间-事件日志,综合运用 GTD 等工具
- 第四代:写基于过程的时间-事件日志,自行优化设置 GTD,摆脱原有的框架,作重要的事,而不是做所谓“紧急而重要的事”
- 第五代:执行意图(WOOP)
当你接触“时间管理”这一伪命题的时候,按照正太法则的分布,我想你应该和大部分人一样处在第二代和第三代这样的水平。这样一个水平阶段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是:做了计划,然并卵。你在做计划的时候就只是在意淫,而且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究竟是写下来的计划,还是是目标亦或是口号。
前四代的普遍问题都是绕不过人性中很多弱点,就算做了计划,在执行的时候依然会消耗自己的“决策力”,而消耗过多决策力会导致完成计划的效果不佳甚至是无法完成计划。
面对过多选择,人会陷入一种境地:决策瘫痪--即不再做决策,丧失决策无疑是丧失了自控,要么以“随便”来听从他人,要么就“从心”听从本能。就如同人的精力有限,我称其为‘决策力’
大部分失败的计划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不算是计划的“伪计划”(不具体的类似于空泛的口号,比如:我要在一个月背完托福词汇。宝贝儿,你能告诉自己 HOW 么?);二是人们常说的赶不上变化的计划--即没有容错性的计划。
为了更好解决前四代带来的各种问题(当然,你进入这四代,本质上已经比很多人厉害了),于是有了第五代:执行意图(WOOP)(毕竟功夫到了高处就会愈来愈简单,最后无招胜有招)。WOOP的本质其实就是预先置顶了你后面某一个场景遭遇后你要选择做的事,这样,你就不会再消耗你的“决策力”,从而“决策力”可以更好的作用在你做的事件本身身上。
W(Wish--即你的目标,想想你想干嘛)→ O(Outcome --即结果,想想你达成目标后会给你带来什么)→ O(Obstacle --即障碍,想想什么会阻碍你达成你的目标)→ P(Plan --即安排具体步骤,并且考虑到如何破除阻碍之后的步骤)。
最传统的 WOOP 也是让你填一下表,类似于 GTD,只不过没有 GTD 那么麻烦而已。所以我把 WOOP 的模式进行了一个调整,简单的说就是将 WOOP 与冥想结合在一起。所以我觉得其实应该算是第六代自我管理,毕竟我还是很谦虚的。
执行意图既然和静坐联系在了一起,那也就免去了繁琐的制作 WOOP 表格。 WOOP 的重点在于给 wish 加入具体到每一个步骤的克服了可能有的阻碍的 plan 。不用好高骛远想太多长远的 W ,每天有每天的 W ,重点放在如何把 P 的步骤合理地细化。设想场景就要很细节,比如,下午到图书馆去找书并看书,可能发生些什么呢?刚好有人在下午发消息---那么手机进入防打扰模式;寻找书籍耗费过多时间---那么就要先想清楚具体书籍,设定自己用在找书上用时的长度找不到的话就看自带书籍;设想完了场景,预演了细节,后面就不会再消耗决策能力。
最后给你举个关于实际运用这个方法论的例子吧(一天中的一个小计划):
早晨起床后先静坐冥想20min,冥想完之后,接着开始在脑海里使用 WOOP :
- W:晚上十点到十一点背完100个英语单词。
- O:背完这100个单词离我考托福的目标词汇量又进一步,我会很高兴很自豪,朋友会赞叹我的毅力。。。
- O:
1.有朋友会在这个时候给我打电话
2.我可能背到中途的时候分心
3.我可能背到中途的时候犯困
。。。 - P:
避免1.,手机进入防打扰
避免2.,用番茄法
避免3.,准备点提神的饮品
。。。
在你要决定学习使用执行意图之前,好好想想你每次执行一个计划的时候,受到过哪些阻碍,然后这些阻碍可以怎样克服。
最后的最后:感谢你耐心的看完,这篇文章里面涉及了很多层面,而最后给出的我自称的“第六代”,包含了冥想这样的概念,其科学性以及作用你如果感兴趣可以去Google(冥想是真的真的很有用,不要掺杂偏见哟),当然也可以留言与我讨论,有必要的话我再另写文章论述。执行意图本身是高阶的自我管理手段,这一篇只是简单介绍概念,以及简单运用。希望你可以先简单尝试,有了感受后也更好理解我在后面另写的系统长文,也方便交流学习。
网友评论
时间管理本身是个伪命题,每个人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是一定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把自己单位时间的价值最大化,尽可能提高自己做事的质量和效率。
个人观点:
所谓的时间管理解析透彻来说其实就是个人行动管理和目标(任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当你把目标或任务拆分的颗粒度足够细,执行起来就像喝口水、呼吸一样简单时,行动起来就没有任何阻力,完全不需要自制力意志力等要求非常高的能力来保证目标的完成。
行动管理和目标管理做好之后,更高一级的就是楼主文中说的高效的自我管理啦。当然这个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通过很多小的好习惯去坚持做细化后的一个个小目标。
目前我正在记录分析自己每天的花费,统计各类时间多少,然后打算在此基础上做优化,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感觉楼主的文章非常赞\(≧▽≦)/,说理非常到位!
明天把文章写出来,感觉可以作为对楼主文章的一些实例佐证!
多多跟楼主学习自我管理,持续自我更新和提升哈!
Ps:
如果楼主把横向长图片换成纵向的,那想必是更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