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喟然长叹?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2-13 22:42 被阅读0次
孔子为何喟然长叹?

高中语文部颁教材必修上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实地记录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谈论理想、志趣的事情。最后发言的弟子曾皙用朴素晓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的理想蓝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为何喟然长叹?

孔子听后,文章写道:“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赞许曾点的宁静淡泊、逍遥自在的生活志向呢?又为什么“喟然叹曰”?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有一种观点认为:认同评价反映了孔子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夫意绝望,隐退田园的心理。

因为孔子曾经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希望当政者重用他并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屡遭拒绝,孔子碰了一鼻子灰,免不了心灰意冷,产生一些消极隐退的想法。他曾跟颜渊说过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们,能够推行自己的主张,那就竭尽全力做一翻事业;如果没有人任用我们,那就退身自隐,与世无争。

因此他赞赏曾皙的话。这种理解,知人论“事”,合情合理,但失之肤浅,也割裂了文章的整体联系,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要联系全文特别是要联系四位弟子的谈话内容及其相互联系,还有孔了对不同学生的理想的评价来理解。试作如下分析:

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位弟子畅谈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位弟子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

从弟子发言的顺序来看,是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曾皙因为鼓瑟,所以别的同学先发言,整个发言的顺序是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文章开头第一句叙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全按照年龄辈份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有意思的是,这种发言顺序不知是孔子随意点将的结果,还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安排。

从四位弟子发言的内容来看,四个层次之间是一种层进相接,有机统一的关系。子路第一个发言,治国安邦,强调抵御侵略,平定战乱,消除饥荒,稳定局势,侧重于以勇强国;冉有第二个发言,强调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侧重于以粮富国;公西华第三个发言,强调祭祀祖先,胸怀虔诚,或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循规蹈矩,而不肆意妄为,侧重以礼治国;曾皙最后一个发言,而且是在聆听了前面三位弟子的理想之后别具情趣的发言,他强调社会清明,风俗纯美,逍遥自在的生活,这种理想侧重于以美治国。

四种理想中前三种均是从政治国,从抵抗外敌入侵说到发展国内生产再到推行礼乐教化,后一种理想的实现均以前一种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是前一种理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种理想则是前三种政治理想的综合和发展,只不过曾皙描述得比较含蓄而已。

四位弟子依次谈理想,分别构成四个层次,呈现出一种逐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感。清代学者张履祥在评点《侍坐》章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第27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

这段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四层言志内容的整体联系。

其次,既然前面四位弟子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

孔子这一番声情并茂的点评,绝非仅对曾皙一个人的理想志趣的评价,而应是对四位弟子的理想志趣的总体评价,并且是在比较了四位弟子的理想志趣之后所作的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既有对前面三位发言的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的认同和赞扬,又有对最后一个发言的曾皙的欣赏和赞叹,同时还有对四个理想抱负各不相同的弟子的实力和才能的坚信和肯定,从文章结尾一段孔子的总体评价中可以看得出来,而且在这种评价中,我们完全可以确证,孔子对各种理想志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必定是深刻洞悉的。

他尤其欣赏曾皙描绘的理想蓝图,那是因为这种理想蓝图是前成三种理想发展的终极结果,是孔子心目中至淳至美的“大同世界”,是儒家礼乐治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

综上所述,我认为孔子听完曾皙的话之后,“喟然长叹”、“吾与点也”,如何理解?必须立足全文,整体着眼,梳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这种关系来分析,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完整、圆通照应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孔子为何喟然长叹?

    高中语文部颁教材必修上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实地记录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谈论理想、志趣的...

  • 喟然长叹

    彬再婚了,妻子去世刚过世一年零一个月,这让娘家人无法接受,要知道彬和已去世的妻子云曾经辛苦打拼了许多年,才有了一个...

  • 《庄子》为何大写孔子

    《庄子》这部书有个大疑点,就是它提及孔子比提及老子的次数要多。 书中所涉及的孔子形象,大致有三种:离道的孔子、求道...

  • 孔子为何新解《周易》

    孔子晚年时候,开始重视《周易》,他认为周易的“卜筮”作用应该靠后,而其“德义”的作用应该彰显。也就是说,孔子在《周...

  • 孔子为何“功败垂成”

    孔子,身为一个早期便失去父母的孩子,他并没有因此便失去了信心,而是成为了少数人更加好强,知礼懂礼,青年时期变成了大...

  • 孔子为何“从先进”

    《论语》学习一周小结(1) 如果把《论语》分为前半部和后半部,《先进篇》则是后半部的第一篇。从总体上看,这一篇很特...

  • 关于水

    对于水的品性,孔子也有所赞美。《荀子•宥坐》中讲,孔子观看河水东流。子贡问为何,孔子说:“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

  • 孔子为何复不了周礼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我们先来看看一下什么是周礼所谓周礼按孔子的说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解释很简单:君主要有君主...

  • 孔子为何晚年痴迷《周易》?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

  • 孔子为何不如“小儿”

    孔子游历时,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问其原因。 一孩说:“日出时太阳像车盖一样大小,到了中午却像盘子大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为何喟然长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ys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