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道家思想,人本来像婴儿一样,处于无为的状态。那是谁第一个打破了潘多拉魔盒,产生了善恶二元对立。道家思想,人本来像婴儿一样,处于无为的状态。那是谁第一个打破了潘多拉魔盒,产生了善恶二元对立。我有所悟是,不二之法和二法,并不对立,否则就不是不二了。
【师父】你开悟了,就打成一片。你不开悟,思维无益。还有一句提醒你,叫“说食不饱。”
什么叫说食不饱呢?比如该吃饭了,肚子饿了,咱们拿嘴空谈啥饭菜名称——就像相声报菜名一样,就是不上饭菜。这样,你就吃不到饭,怎么能填饱肚子?在修行方面,就是说,如果没有实修,思虑再高明也是帮助不大的。
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子的一点就透,还能成佛做祖,没有六祖这样生生世世积累,真的一般人还真是没有这天份——如五祖第一次见面就称赞六祖“根器大利。
没有上上乘根器的常人如何修行?还是从思虑入手,没错。无论“闻思修”还是“信解行证”,思和解都是世间理性二法智慧的范畴。总要从分别什么对自己好,什么自己对自己坏入手,见到自己的苦,而决定找到乐;感受到烦恼,发起从烦恼中得以解脱获得自在的愿望。于是,决定需要修行啊,需要学习呀。但是要真修,就真得从落实开始,得从基本功开始。
【童】嗯嗯,有时候,还是会走偏。
【师父】这话无祖跟六祖讲的——又不识自本心,不见自性,多学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真明心见性了,守着这个自信,真识破世间一切换加虚幻。那是出,还是入,那就全凭自然啦,就打成一片了,这就是庄子讲的“齐物”境界。否则的话,任你如何推演,你不管用,数学也推演也好用,哲学推演也好,用什么推演只是个助力的工具而已,让自己彻底的解放,让自己彻底的觉醒,让自己真正得大自在,这个得下真功夫啊。所谓“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要做这功德。没有真功德,而求解脱者,无有是处。
【童】我正在重新看您和巧兄弟的那段对方。反观我自己,也有这个毛病。爱学佛,也要求别人如我一样学佛。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师父】是这么个意思。要啊,不仅要好好的修《六祖法宝坛经》,而且更要修基础的,就是得从佛法的持戒开始,不仅要修心戒——“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心地无痴自性慧”,还而且要修五戒十善。还要修佛法的三法印,就是要修佛法的三个最基本的原理。三个基本原理,你少一条儿,他就不完整。就像出国的护照一样。上面儿差个钢印,护照不好使。所以叫“三法印”。第一个法印就是“诸行无常”;第二个叫“诸法无我”;第三个法印就是“涅盘寂静”。要深刻理解证悟这第三个法印。第一条儿就是必须得承认,必须得证得,从理上从行上都证得“一切都是无常的”,也是说没有恒定,都是变化的,故而没有确然,没有确实的在,没有确然的存。就是指的是在这个宇宙,宇宙时空之内,一切法都没有确然的实在或存在,因为都是瞬息万变的,稍不停息。第二条儿法印,就是“诸法无我”,这“无我”就是因为无常,因为无常而“没有恒定不变的确然”。没有这种恒定不变,确认内存也没有恒定,榷然不变的这个债,顾我弟,我就指的是确认实在性啊。第三条儿法印“涅盘寂静”,所谓涅盘,入不二法门,所谓寂静,就是真不动心啊,这就是向上合道而证得无上菩提了;向下能济众生,能应万物,能随缘应物而自然而然,能善待一切,而没有着善的相。这就是佛法三条儿最根本的原理,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从实修从《观无常经》,正观诸法无常开始,一点点儿修啊。否则思想越复杂,越聪明,知识越多,越不利于跟佛陀思想一个方向动,套筒个词——那叫“反动”,反着佛陀的思想动,这个要不得,从修行的角度,我们不能跟佛陀反着动,得跟他同频共振,心心相应啊,这个才真能有利于解决我们自己的身心问题。当然那你要是从事研究从学术研究,在社科院也好,在大学任教也好,从学者或教授的角度,那你反动还是正动,那是你的权利,你有学术自由,但是从修行上讲,从让自己身心受益,解决自己身心存在的问题角度看,就得跟佛陀一致,同频共振,从观无常开始踏踏实实修啊。
【童】感谢师父加持。下次我一陷入这种无意义的思辨,我就告诉我得持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师父】《观无常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无常经》也是从二法上修吗,就是因为我们对色有喜爱和贪着之心,对受想行识喜爱和贪着之心。有凡此种种喜贪,就要对治祛除喜爱和贪着之心。病症看准了,那么具体药方怎么看呢?佛陀给出的答案——用“厌离”,“厌离”和“喜贪”就是典型的对立二法。因为我们“喜贪”,所以需要用“厌离”来对着它,等经过修行根除“喜贪”之心了,你对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法都不喜不贪了,“厌离”也就没有意义啦,就好比身体有病,就需要服药,病体康复了,自然就不用服药了,要也就失去意义了。这就是你说的那道理——“不二法门和二法也并不冲突”的道理所在。矫枉,往往需要过正。要矫枉归正,就要过正去矫,正因为有“枉”,才需要有“过正”来矫,有没有“枉”了,就没有“正”了,更不需要“矫”了。六祖惠能大师不是说他自己不持戒律吗!岂非奇怪,持戒是修行人须遵守的底线,六祖为何说自己不持戒?因为他不犯贱,所以不用持戒啊,你不“喜贪”。你对色受想行识都没有“喜贪”,自然也不需“厌离”呀。
总之,喜欢思辨,为哲学而哲学,对思辨而思辨,觉得自己想得很对,这就是犯戒,这就是陷入了一种对思考的欢喜,自鸣得意,越思考越开心,觉得自己思维很精妙,对治这个“喜贪”就得观无常,思想也是无常的,16也是无常的,观无常啊,真观无常,真见到无常,那么心生厌离,自然喜贪尽,就这么一个小法门儿,也同样引导证入“不二法门”了,见到佛性了。
小乘,佛法,如果在这基础上,能见到那个能不动的心,这样见到那个能应物自然的心,见一切平等,善待一切,谁见一切平等,谁在那儿善待一切?答案——自性,自性起用,念念无分别,见境离境,这就是无念的“无”,无什么,无分别呀。念什么?念念都见自性呀。这就叫无念法门。这就是六祖大师的成佛的法门。而《观无常经》就是让你见到万法皆无常,都是苦的,空的,无我的,没有确然的,这样你很宁静啊,不再妄动啊,这叫“无作”,就是不再造业,甚至不再轮回,住在涅盘之中。这个叫小乘佛教罗汉果位,如果能见到自性,然后平等善待世间一切,该干啥干啥,这个就是大菩萨,就是佛果。叫罗汉,叫菩萨,这都是名相,终究都得放下。
【童】感恩师父慈悲开示,弟子信受奉行!

网友评论